Sunday, November 15, 2020

纪念照

去年写好后没发布的帖子,也许担心被朋友围攻,怎么不放美美的玉照。呃,我不是你们的另一半,也没有暗恋你们,所以…… 


15/11/2020
清理快爆的电脑容量,才发现自己竟然收着几位朋友的结婚照多年。这些照片是受委托负责拍摄迎亲日及喜宴,帮他们记录一生中很重要的日子。

 明明自己是不爱拍人,手机里90%都是猫狗花草建筑物,不知道为何这些可爱的朋友总会想到要我拍下她们的玉照,完全不担心我把她们拍成动物样。  

看回旧照,自己拍摄技术不专业,相机也不专业,一些照片失焦、昏暗,佩服当年自己斗胆答应这重要差事,拍坏了可变千古罪人。还好,这些朋友现在过得很好。  

面对这些占位的旧照,我想以后年老要缅怀过去,应该是不会翻看别人的纪念日照吧,而且他们都有一份拷贝,我又何必保存呢。也许趁着清理前,放几张旧照留个脚印。 想留念的,是这些可能早就消失的物件。
还没吻下去,手抖了

拍摄焦点在蕾丝手套





可怜塞在后面的熊熊、五五、飞飞。

2020年值得一提的事

 如果我说,新冠疫情是2020年最棒的礼物,相信会被人口诛笔伐,别人受苦受难却在这里说风凉话!我知道这场疫情夺走百万人名,无数公司倒闭,家庭陷入经济危机,人被困在家中……不过今年真的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事吗?

若没有疫情,我的2020年可能与去年一样,工作之余忙活动、社交聚餐,心停不下来。疫情来了工作量变多,但居家办公时间相对增加,省下通勤时间,更多时间看书和沉淀自己。这段时间有更多时间与屋里的人一起用餐,有时饭后聊上几个小时。当旅游领队的朋友也回家乡,照顾小辈顺便研究新菜肴,过去不得闲经常当空中飞人,如今慢下来经营久违的兴趣。

一场疫情硬生生把人们重心拉回屋内,对我这没有小孩包袱的人而言,这段很居家的日子很珍贵,对有孩子的家长也许是梦魇。平日在学校或托儿所的孩子却24小时留在家里,平时上班轻易解决自己三餐的父母忽然每天烦着张罗家人三餐,还要分身督促孩子上网课,各种状况接踵而来,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引爆更大家庭危机。

回想起80、90年代的童年时光,家里任何时候都有人,母亲常对着缝纫机车衣,傍晚忙着煮饭菜,等父亲兼差下班一家用餐。那个年代没有所谓的亲子教育,也不讲究爱的教育,做错事被吼被打很普遍,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吵架也常有的事,隔天又如常过日子。不过,这样的随性模式,放到这个高压快速运转时代,似乎行不通了。要维持家庭和谐及促进亲子亲密关系,是这代父母及孩子需要共修的功课。

疫情期间有朋友问候我还好么,我说,照顾好自己很简单,照顾好一家人才不简单。没多久在脸书看到,有人不只把家人照顾得很好,还热血地照顾无数父母,超级不简单,他就是提倡先把“鸡”(父母)教好照顾好,小鸡才能更健全长大的奶爸Dino Goh 。

平时使用脸书,朋友们晒孩子或亲子教育帖文多数会略过,但22人海内外讲师助阵的星火教育论坛还是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想如果不是DINO决心够大,想造福其他人的心意够强烈,是难以从一个发想到组团队再完成这项艰巨计划。

假如我为人母,会毫不犹豫报名参加,因为22个讲师只要有一句话打动我,改变我的想法,甚至改变一个家庭,那就超值了。几年前报读一位心灵成长老师网课,大部分课程内容忘了,我却深深记住老师的一句有影响力话:“觉察,是改变的开始”,那堂网课纵使最贵,仍觉得最超值的。

最近看到DINO再筹办星火2.0,忍不住瞄一眼讲师阵容,有位熟悉的名字—永乐多斯博士。那么巧,数月前整理快20年的旧节目内容,对永乐多斯提到的内容印象深刻。她说,“很多父母觉得与孩子讲道理太浪费时间,一鞭下去就好。在孩子漫长的一生,一小时讲道理是很短,而那一鞭却是一辈子的事”。这句话好有力量,我相信星火2.0会有更多可以启发人的分享可供父母们参考。

2020年是让每个人有机会停下来审视自己,可以重新学习及弥补不足之处的一年,这是疫情给我们的最佳礼物,不要浪费它的用心良苦。每件事的发生不是“得到”,就是“学到”,如果能赶在跨年前学点对自己受用的知识,那这将是今年最值得一提的事。

报名链接:https://learn.sparkz.asia/

早鸟价: RM30 (20/11之前) 

Promo Code: SPARKZUP

(内容可以一个月内回放重看)




Thursday, November 12, 2020

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社群裡有不少人分享過這本書但沒引起我的興趣。單看書名,心想應該是很雞湯鼓勵做自己,再不然就是情緒管理類的書,我沒這方面困擾。不過myBook電子書館每月會送一本電子書,8月領了《原子習慣》,9月《機會效應》,10月《斜杠青年》,這個月就是這本書。既然書送到面前,就翻看吧。

一翻,我就知錯了。這是一本透過年輕人與哲學家對話方式,闡述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思想精髓及探討如何實踐自我改變。阿德勒是誰?他與弗洛伊德和榮格齊名,是心理學三巨頭,看過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在其他書看過榮格名字,但對阿德勒真的很陌生。阿德勒的思想顛覆當時傳統和主流,不太受落,所以沒廣泛流傳,沒想到來到21世紀,他的很多論點卻變成主流了。

當年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論是主流,認為過去決定一切,心理背負的傷痛造成現在的不幸,存在因果定律。阿德勒則認為任何過去經驗都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對未來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反而是你賦予過去經驗什麼意義,才是決定你的一生。

聯想到一個故事,兩個兄弟在一個酗酒家庭長大,20年後做哥哥的酗酒一事無成怪原生家庭,做弟弟卻事業有成,感謝家庭給了他動力往上爬。也許這是阿德勒想要表達的觀點,你怎麼定義事情就會決定你想要的結果。

阿德勒提出幸福三部曲“接納自我、信任他人及貢獻他人”,他斷言人類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像自卑、自傲、滿足別人的期望、炫耀不幸等等都與人際關係有關。要從人際關係中解脫及自由,首先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能接納自己及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向過日子,否則害怕關係崩壞下恐懼過日子,只是為別人而活,是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接著要把別人當夥伴,對別人有絕對的信任,並與人維持平等的“橫向關係”,坦誠表達感謝或喜悅,人際關係趨向美好。如果評斷別人,那是來自“縱向關係”,最終衍生人際關係煩惱。最後是貢獻他人,做些自覺對別人有幫助的事,讓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不是苦行式的自我犧牲。阿德勒認為,幸福感就是奉獻感,在不需要別人認同下,又能做自己追求的事,就是自由而幸福的人生。

最讓我喜歡的論點是,#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由很多的點(當下)連串起來。很多激勵學派把人生當成一條直線直到目標達成,像登山要登上頂峰才算成功,那等於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半途”中及不完整。阿德勒反對這論調,他認為人生線是由很多點串起來,人生就僅僅存在於剎那間,過去發生的事與“當下”半點關係都沒有,未來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這樣人生一直處於圓滿的狀態,任何年紀的“當下”生命結束,依舊是幸福的。他提出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

前幾天參加朋友喪禮,也在思考死亡的問題。小時候會覺得死亡很令人恐懼,從此失去一個人或存活的機會,長大後覺得死亡就像花開花謝自然不過的事。來到中年,又有新的解讀,我們都只是地球的過客,任何人或物都不是真正屬於我們,既然不曾擁有就沒有失去,也就不悲傷,我會選擇用曾經共有的愉快記憶送別朋友,想起她時都是開心畫面。今天再看到阿德勒這段,“普遍上人生是沒有意義,人生的意義是由你自己給予的”,更確定了我的選擇。

作者古賀史健年輕時拜讀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的著作《阿德勒心理學入門》,被阿德勒思想深深著迷,並希望有一天可以與他共同出版阿德勒心理學書。10年後這願望達成,兩人聯手出了這本暢銷書。這也印證了阿德勒的思想,每個人任何時候都可以改變,把世界變成你要的模樣。

書的最後一句:世界是單純的,人生也是一樣




Friday, November 06, 2020

清心寡欲

 


两个星期没回公司,桌上日历停留在10月21日。

宜清心寡欲。

Thursday, November 05, 2020

歐遊

 有心思的包裝,留了一句話“保留愛的精神”。


早上收到陌生包裹,裡面是一本作者簽名的旅遊書。黃曉虹,不是我認識的朋友,會是誰送的。第一個念頭是偶然會送我書的歐洲燕子,但她常緬懷多年前到歐洲的風景,應該自己留著慢慢看吧。 

忽然想起,幾個星期前住在瑞典的朋友跟我要地址,我笑說是不是寄紅炸彈邀我去瑞典觀禮。沒錯,果然是她送的秘密禮物,作者是她的朋友,我不小心沾光可以第一時間看新書。 

一拆開包裝就聞到新書獨有的香氣,好好聞。為了避免被雪藏,第一時間翻看閱讀。推薦序好多人,從6人字裡行間才知道作者來歷,她經營着《世界那麼大》網站,過去10幾年都在分享旅途上的故事。 

書本涵蓋11個歐洲國家,加上許多配圖,每個地方的文字着墨不多,如果要找深度旅遊資訊或驚艷旅途故事可能會失望,但文章會穿插她品嚐每段旅程後的省思,也許可以說是自我對話,就如書名《心靈對話的旅程》。每篇文章有很多英文的地名、人名及食物名字,我的大腦自動略過,只停留在一些熟悉的景物中。 

第一個登場是挪威,一看到布道石的照片就想起燕子投稿雜誌的圖文;當作者遇到惡劣天氣沒去到夾在山壁之間的奇蹟石,腦裡浮現是內衣賣得很好的朋友戰戰兢兢站在奇蹟石的畫面。 

作者來到丹麥安徒生故居及街景,我知道書桌抽屜裡躺著一張10年前的明信片,同樣的景色取角,尖頂小屋子及石砾鋪成的石路。 

進入德國,作者到仓库城的微縮景观世界,被鐵路模型的幾個動態場景吸引,包括救傷車趕到車禍現場、音樂廳、雪山、火山,還有黑天白天設計。我立刻有畫面,神級朋友曾分享火車穿梭在軌道模型的視頻,火車嘟嘟嘟從黑夜開到白天。 

當作者走在猶太人屠殺紀念碑林中間,彷彿走進了迷宮,心情凝重起來。這文字帶我回到視靈人去年的帖子,照片從高角度拍下,可以看到很多高低不平的水泥碑,作者的角度則是平行及地面往上拍的視角。 

最後來到奥地利hallstatt小镇,被譽為世界最美的小鎮。作者沒怎麼描繪這小鎮,但我已經自動腦補了,我知道它沿著湖畔背靠山而建的小鎮,為了避免打擾居民生活,當地限制遊客逗留時間。視靈人曾趁其他客人移步到教堂前拍照時,才有機會溜到湖邊拍天鵝與湖景。 

這本書穿插一些插畫,我挺喜歡幾幅建築物街景插畫,書也夾著三張歐洲繪圖明信片。一看到明信片,想起幾天前信箱有張明信片,以為誰偷偷溜出國寄給我。背面收信人寫著屋友的名字,在還沒來得及羨慕她,發現下端又有她的署名,到底什麼回事。 

天,她竟然把自己地址寫在收信人一欄,寄信人的地址寫在空白處上端,郵差把她當成收信人。在我不道德地笑著,剛好客廳有人經過就趕緊分享這段趣事,沒想到對方聳聳肩表示從沒寄過/收過明信片,唉,有些笑話是年齡代溝的人無法領略。當明信片主人回來,遞給她明信片時瞄到她錯愕神情。 

哦,扯太遠了。謝謝送書的朋友,這本書理應是要勾起我歐遊的慾望,最後卻幫朋友們重溫他們出遊的記憶。到底是親自到過或間接到過,好像也不太重要了,反正記憶裡都有這些地方。

有誰想收到異國明信片,我可以代勞。保證不會寄錯地方。


喜歡的其中一幅插畫

有時候一段文字或一張照片,足以帶人進入情景裡;有時候,只有視頻才能呈現真實的情境。

Wednesday, November 04, 2020

療法

朋友傳來一張照片,問我還記得這東西麼。是經絡治療儀,哇,起碼有10年以上的歷史物件,我早就遺忘它。

當年,頸肩經常酸痛,轉頭會聽到頸椎有摩擦聲,頭常有沉重感,對照資料認定自己是有頸椎病,加上在學骨傷推拿,一看到這些工具就沒抵抗力,會買下試用。除了經絡治療儀,買過真空拔罐器、敲打棒、不同造型的刮痧板,往往用了幾次就被我閒置一旁,最後都是身邊的朋友更需要,借給他們後就忘了。 

朋友大掃除發現它,也巧好自己落枕用得著,我說不用歸還,我已經不再需要它們。回想當年為了我的頸肩問題,到處亂試不同醫師的手法,有的一針灸大椎穴就暈針,嚇壞身邊的人;有的在第7頸椎處拔罐,又讓我頭暈臉蒼白;有的用滾燙藥包拍打頸肩處,隔天仍感覺皮膚很受傷;有的留針一小時,在充滿草藥和艾條味道的房間等拔針等到睡著…… 

有次,我還試過告訴一位年輕醫師,怎麼沒有針灸某某穴位,他想想後覺得那穴位也有關係,就應我的要求針灸了。更走火入魔的是,因為上課提到頸椎病可能是頸椎間盤突出或退化所致,我為了印證此事,跑去診所照X光。醫生摸了我的後頸沒事,認為照不出什麼東西,拒絕幫我照。我堅持有什麼事自己會負責,醫生無可奈何下幫我照。X片出來,第三和第四節頸椎有點移位,我竟然高興地覺得自己判斷沒錯。當時我不是頸椎病,應該是精神病! 

後來接觸正規中醫,也遇到了適合自己的醫師,不再依賴手法治療,只用藥祛除體內的濕氣就解決了問題。第三和第四節頸椎位置沒變,依舊每天長時間低頭對著電腦手機,但頸肩不再是困擾。後來不自覺把中醫神化了,每次聽到誰身體抱恙就讓西醫動刀用毒藥化療,會莫名激動,為何要選擇那麼殘暴方式對待自己的身體,為何不去找中醫治療。 

這個月聽到有朋友做化療,竟然不再激動了,對她的身體每況愈下也不會太難過,有朋友說你太冷漠無情了。也許是吧,但當你站在患者角度,所接受到的資訊就是發現癌就要快點化療,這是最可靠的療法,治療期間引起的各種症狀也是預料之內的,既然朋友已經盡最大努力為自己做的最好選擇,也坦然面對自己現況,我這局外人不需要有過度反應和情緒,只需尊重她的選擇。 

回想高中時,摸到胸部有硬塊,就以為自己快死了,被錯誤資訊嚴重洗腦,暗自擔心好幾年。還好當時沒有追根究底精神,沒想要印證什麼的念頭,若無其事繼續過日子也是一種療法,硬塊不知何時消失了。我告訴過朋友,有兩類書我是不碰的,關於疾病/抗癌成功和如何善終的書,若真的生病或要死了,自然知道怎麼面對,不用提前準備或預演,況且現在我喜歡活著的感覺,只看好玩有趣的資訊,不讓有毒訊息有機會入侵腦袋。 

這一年來,無意間發現很多新奇的靈性療法,宇宙能量的靈氣、進入希塔波狀態的希塔療愈、高音頻治療、打通脈輪的能量7密碼、用觀想的西瓦心靈術……當選擇越多,就會遇上更好的選擇,我是這麼相信。 

在眾多的新奇療法中,發現一個很適合懶人的方法,每天花個5分鐘告訴自己,從頭到腳部每個器官都完美,感謝身體的完美。過去一個星期開始新的實驗,在公園邊走邊自我催眠,我的腦袋很靈活、我的眼睛明亮清晰、我的頭髮烏黑、我的皮膚有彈性、我的呼吸很順暢、我的心臟跳動很規律、我的五臟六腑完美、四肢很靈活、新陳代謝快…… 

既然目前篤信“信念創造實相”,這實驗應該會也變出“我的腰26寸”24寸就太貪心)

Thursday, October 29, 2020

能量

 有没思考过,人是由什么构成?也许你会说是细胞组成,细胞又是什么构成?是由分子及原子构成,原子则由次原子粒子组成。到底最微细的次原子什么构成?答案是能量。万物,肉眼看到的(物质)看不到的(心灵/意识),都是由能量构成。

物理,在学校那几年没读懂,只记得第一堂课现代物理学,教授说的一句话,“根据理论,人类是可以穿越墙壁的”。当时对穿越墙壁很好奇,难道是细胞分解透过墙壁后再组合回去?什么理论支撑这论点,就不记得了。

多年后,阅读不同切入点的灵性书籍都引用量子物理,它们都指向同一件事,生命源头是无限能量体,是光源,是超越时间空间,是神性,是丰盛的。只是出世后,能力/生活条件/想法信念上的种种限制,让很多人深信自己只能被动活着,恐惧于死亡,痛苦于失去,担忧于未发生的,想要的得不到,处于低能量状态。

《能量七密码》作者Dr Sue Morter的父亲是脊骨神经科医生,也是能量医学先驱,她从小耳濡目染听家人谈论能量,长大后也从事能量治疗。虽然自己事业表现获得别人认同,但她内心害怕自己不够好,战战兢兢活着,常陷入痛苦折磨。完美主义及过度付出,让她在30多岁时偏头痛越来越严重到无法工作,内在断线。

有一天她身心俱疲下,终于承认自己无法掌控人生,那一刻起她人生出现奇妙变化,感觉轻盈起来,一切开始好转。跨越临界点后,一连串巧合出现,有人邀她参加静心课讨论意识与启发,有人介绍不一样观点的书,让她抛开理性和制约的大脑,找回内在智慧与力量,最后还推广独创的能量七密码。

这样的人生故事,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跌入谷底后有所领悟,再绝地反弹,没什么特别吧,让我感兴趣的是她可以感知到自己和别人的能量场。她说,在静心过程,感觉自己转化为明亮的“光束”漂浮在空中,与万物合一,所有空虚和烦恼不复存在,完全进入平和祥和状态。

她有次到印度修行院静修,远观印度灵性大师赛巴巴步入大殿,没想到当大师举手向信徒做出祝福手势,她的手上不受控制跟着举起,有股能量冲向胸口,强烈到她和另一个能量治疗师失去平衡往后倒。几分钟后,她发现房间的光线红得发亮,接着变成橘、黄、绿、蓝、靛、紫色,最后变成白色。体内情绪也跟着不同颜色起变化,最后融合在一起变成温暖饱满的能量。

她也观察到学员和病人身上的不同能量场,那些觉得自己委屈及无法改变现状的人(受害者阶段),能量场很薄,大约围绕身体50公分;对自己有信心、决定要有所成就及愿意采取行动的人(自救阶段),能量场厚实,可环绕自己几公尺;第三种快乐喜悦,心胸开朗、灵感丰沛的人(觉醒阶段),能量系统很强大,像印度大师可以发散到覆盖其他人。

七密码是开通人体七脉轮的各种瑜伽动作练习,若某个脉轮阻塞,体内能量就不顺,人生也跟着不顺。每次书看到实作部分就没耐心细读,毕竟只好奇作者的核心观念。可是,她的第一项练习还是吸引我的目光。

第一项练习是锁定密码(主体-客体-主体):1.先把注意力放在一公尺外的某个物件或人,认真端详它,感觉自己把所有能量都抛过去。2.把意识拉回自己身上,感受能量全部回到体内,然后透过双眼往外看。3.感受这股能力的变化,周围的视野慢慢扩大,或许看到自己的鼻子和脸颊,甚至感受到自己安住在体内。4.保留这股自我觉知,深呼吸几次。

她常带学员操作这练习,她会站在前方,要学生把力量投射到她身上。她形容每次会感受到一股大浪袭来,人会往后退,当学生收回能量时,她又会往前带。她得到的结论是,当我们把能量和注意力投掷在某个人或某件事上,能量其实是把他们推远了,所以情感关系中才有很多复杂的行为和反应。如果我们的能量锚定在自己的内心,就能表达爱意,邀请所爱之人更靠近,因为我们没有要强加自己的能量在他们身上。这有点当头棒喝,以前做错了多少傻事呀。

这个练习也带出本书的重点,你的能量愈往外发散,人生经验就会越困惑、愈痛苦;若你的能量愈集中就越轻松,越愉快地掌握人生,翻转自己的人生量子。

书只看一半,但已解答我的疑惑,生命本质是能量,是光,不要说穿墙,穿越宇宙任何空间都可以。我喜欢2020年,不用什么社交,可以集中能量。想想,也许很快可以穿墙了。

作者说,当拥有了新的人生观,就能理解到人生的各种遭遇是来帮助你破关升级,你不需要在这个关卡带来的痛苦再添更多委屈。难关都是发现自己创造力的提醒。

书写,我们的能量就像水银,当水银管掉了,水银变成小水珠往四面八方散开,当水银珠聚在一起,就会合并成一大滩水银。要找回自己能量,就要合并“最好的自己”。



Tuesday, October 27, 2020

大将

 “买书撑大将”活动出现时,几个朋友不约而同通知我,深怕我这书虫错过。其实我看书是喜新厌旧,经常换不同主题书看,大将提供的书单几乎是旧书,也没有目前热衷看的灵性成长书籍,对这活动兴致缺缺,更怕制造垃圾。

搁了几天,理性退场,感性的大脑开始挖旧回忆,要我响应这活动。大将出版社,对我是有感情分的。99年动地吟喜欢上游川的短诗,自己蠢蠢欲动想尝试写时事短诗,周围无人可请教,就想到他的肝胆相照兄弟大将社长傅老。胆粗粗把习作寄给他,没想到他认真地回信给我。

如果当年有谷歌知道傅老的背景,知道他也是独中老师,也许就没勇气乱寄信给陌生人。后来,我把其中一篇习作拿起参赛得了小奖,算是没白费他的评语。数年后游川骤逝,在部落格悼念游川,没想到乱写的帖文收录在纪念游川书籍,两本大将赠书至今留在书架内没翻阅。

除了人,在迈入千禧年那段日子,偶尔应朋友邀约到茨厂街海螺民歌餐厅聚餐,都会顺便溜到隔壁角落的大将书局逛。书局后来迁到中间店铺,还打著24小时营业口号及办小型讲座,当时曾像小粉丝拿书给陈绍安签名。后来的后来,海螺消失,大将书局也绝迹在茨厂街。

尽管现在的大将和动地吟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但这些旧片段让我毫不犹豫要买书撑大将。朋友被我逼着选了一本书,我重看书单后,只看中游川《广告,说真话的谎言》,也许该好好了解诗人真实的身分—广告人。

如游川所说,他书写习惯是快而准,每篇文600字容易消化,我很快就读完这本书。现在火红着的是FB文案、故事行销,广告词好像都被人遗忘。虽然同样是文字,我觉得短短几个字就能刺激销量及让人拍案叫绝的广告词,只有高手才能驾驭。

书提到他接过的许多案子及设计广告词的脉络,印象深刻的是Anchor啤酒,曾经被谣传是用凤梨皮酿制所以味道很淡,导致销量大跌。他的团队利用华人喜欢好意头心理,把缺点转化为优点,用密集广告和促销活动厘清,这不是“淡”而是“顺”,顺喉顺意,顺顺利利。最后,顺利挽救anchor销量。

还有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两个竞争对手的广告词也出自他的手。当年星洲被打压停刊后重新出版,用了“正义至上,义不容辞”,争取同情分。后来,南洋被标签为亲政府不敢怒不敢言的印象处于下风,打出“稳重负责”广告口号,可惜是报馆内部矛盾广告没用上。再后来时代变迁,星洲要转型,从此有了“正义至上,情在人间”。

因为这本书,想起当年毕业骑牛找马时,曾应征中文广告撰写员,负责人知道我同时应征报馆工作,马上把我推去报馆。记得他说,广告圈不适合年轻人,报馆才能学到很多东西。这一推,从此文字就被新闻化,半点诗意都没了。

话说回来,买书,绝对不是救别人,是救自己,多一个视角就多一个选择。撑大将活动,50令吉送6本书,100令吉就送12本书,我在订单上注明只要这两本书,其余的不需要寄给我,好拽。

明明才写:多看一本书就多一个新视角,那么反复无常?没办法,因为我不缺新视角,只缺存书的空间……



Friday, October 23, 2020

异象

 最近能看到的异象越来越多。

住了很多年,昨晚屋子第一次飞来一群飞虫,缠着灯管。关掉客厅主灯,开屋外灯引它们出去。没多久,有人从外头回来,看到客厅昏暗,以为我搞浪漫。我说,刚才很多飞虫进屋,现在都在屋外。她说屋外没有飞虫呀,我不相信,明明十分钟前屋外很多。可站在门口一望,飞虫果真消失了。

今早走近一间有小黄狗的屋子,平日它都懒得望我一眼,今天一看到我经过,就站起来吠我。再经过一间独立式房子,套着嘴套的大狗冲到门前吠我,还有斜对面长得像地拖的黑毛狗也边跳边吠。

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女生,我放慢脚步,想看看女生经过它们面前会不会吠。等了半晌没声音,转回头看,女生已经越过那两间屋子,狗没吠她。难道我身上又有狗味?

在小公园走着,却望见一只乌鸦叼着衣架在空中飞,然后停在大树上。我抬头盯着树,看它是不是要丢衣架给我,结果没事发生。

再走两三圈后,发现小角落的班兰叶在摇晃,好像再跟我招手。心想是风吹吧,走了几,它依旧用力摇晃,其他树叶都没什么动静。回程有只蜜蜂绕着我,吓得我加快速度躲进屋子。

午餐在客厅用餐,平时没苍蝇,这次有只苍蝇绕着我,不是缠着食物,挥几次它才消失。

回想这种种,它们应该是来通报我某些高度机密讯息。可惜我解读力不足,难道要告诉我诺亚方舟启航时间?还是最近看的书提到高灵性的外星人来接管地球?




Monday, October 19, 2020

好处

 在有条件限行令期间又是大热天制水,有什么隐藏好处呢?每件事的发生不可能只有坏处,结果越想越多好处。

1.有借口在外放肆吃冰品喝冻饮,身心应该会舒畅。

2.多忍一两天不碰水,就能体会到人生最清爽舒服时刻,不是走在异国街道吹着凉风,而是可以洗澡时刻。

3.有合理的理由跨县找朋友,nak pergi mandi。

4.制造机会搭讪警察先生。当警察拒绝你跨县洗澡,你可以撩他说,那我可以借你家冲凉房么(音调娇一点)……(同事说,这样会挞出爱的火花)

5.又可以盛公司的nano水洗脸刷牙,脸会比较光滑。

……


Wednesday, October 14, 2020

颜值

 不知何时开始,变成超级外貌协会,颜值不高的东西会反胃。所谓的颜值不仅仅指人,包括照片和物品。

前阵子在系统图片库看到一张脸长很大肿瘤的照片,才盯着几秒钟恶心感涌现,马上感觉不舒服,只差没跑去吐。脑里没有歧视,但生理已经自动反应。

刚在面包店选面包当早餐,顺便替屋里的人采购。列了几款面包名字,屋友选了南瓜。我说,不确定是不是南瓜做的面包,只看到南瓜籽铺在面包上面。

心里是希望她换另外一款面包,怎知她依旧选南瓜。我不死心,拍了照片给她再三确认,她还是说可以。我忍不住说,这面包太丑了。她叫我不要被外表骗了,南瓜籽有营养。

再营养的美食,长成这副模样,都不想碰它。唉,我这种病有没疫苗解药呀。




Sunday, October 11, 2020

永恆的凝望·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這段歷史在中四歷史課本只出現一小章節,課文幾句話帶過當時的科學及藝術盛況,沒詳談當時跨領域天才的事蹟。然而,對這段歷史有深刻印象且令人神往,特別是當時自己覺得活在重複複製的乏味人生劇本里。

當知道謝哲青《永恆的凝望·天才閃耀時代》是寫文藝復興,勾起對這段封塵歷史的好奇。書內容主要圍繞在文藝復興重鎮地,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

作者從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內的一個雕像《聖殤》作為切入點,隆重介紹文藝復興代表人物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出場。透過他的經典作品《大衛》、《階梯上的聖母》等把那個時代的藝術家之爭,政治鬥爭戰爭謀殺事蹟勾勒出來。米開朗基羅年輕時才華出眾惹人妒忌,會與同學發生口角,有次同學吵架時打斷了他的鼻樑,成為他一生不可磨滅的印記。

我對Michelangelo這名字有印象,不是來自歷史課本,而是中學時期喜歡的動漫《Ninja Turtle》,橙色眼罩的忍者龜就是這名字。最近谷歌後才發現忍者龜名字,是向文藝復興藝術家致敬,哦,我知道得太遲,已經沒有機會再看忍者龜。不過,還是趕緊查自己喜歡科學家類型的紫色忍者龜名字,它叫多納太羅。書裡介紹他是當時著名雕刻家,經典作品包括青銅像《獅子》及引起爭議的《朱蒂絲》。

翻了整百頁,怎麼達文西還沒登場,達文西不是比米開朗基羅出名嗎?作者接著講述佛羅倫斯共和國想利用亞諾河水攻陷比薩事蹟,終於把達文西請出場。當時達爾文毛遂自薦,自夸自己能畫能雕塑,也能建運河和攻城槌,還能製造火砲,最後被欽點負責河流改道工程。

在作者筆下,達文西是做事一心多用,常虎頭蛇尾的人,河改道工程還沒完成,就跑去畫《莫娜麗莎》,還有很多名畫都是半成品,很多構思只停留在筆記本。達文西後來批評年輕的米開朗基羅作品,認為《大衛》裸體像應該要放遮羞布,從此兩人變成對手。

1504年的佛羅倫斯發生一場王者巔峰對決,當時維奇奧宮會議廳剛建好,兩側牆面需要濕壁畫,邀請這兩位天才公開競圖。達文西以《安吉里之役》對壘米開朗基羅《卡西納之役》,作者描繪前者是歌頌激情,作品呈現戰場殺繆的死亡與重生,而後者用擅長的裸體男呈現戰爭的無稽荒謬。雖然最後只有草圖,沒有勝負,也沒畫在牆壁上,但兩人的藝術觀點及哲學理念影響了後來的藝術家及藝術文明。

作者在書結尾說,如果來到羅馬,要給自己一首詩的時間,站在聖天使橋,遙望米開朗基羅為聖彼得大教堂所設計的穹頂,那是浩瀚無垠的宇宙縮影。大廳內留下的《創世紀》和《最後審判》作品,正好是永恆的兩端。它要告訴世人:*當下,即是永恆*。這我認同,當下就是永恆。

透過作者深厚藝術底蘊及細膩筆觸,還有百幀許多圖片輔助,感覺走了一遍天才閃耀時代,滿意地合上書。如果有時間逆轉器,會不會想回到文藝復興時代?答案是不會,既然知道完美的是藝術,不完美的是人,也就不再憧憬了。

回到此時此刻,發現自己真心喜歡這時代,病毒多的時代(誤),是有谷歌的時代。任何資料隨手可得,任何場景隨時可憑圖和影片潛入進去,任何問題可找到解決方法,煩惱越來越少的時代。我也用一首詩的時間,欣賞谷歌。


這本書最初版本是《王者之爭》2012年出版,作者說用了18天就寫好,當時很不喜歡虎頭蛇尾的達文西,下筆很重把他寫得很糟糕。這次重新改版,下筆比較仁慈。哎呦,我可喜歡虎頭蛇尾的達文西,因為有很多的好奇,才無法繼續堅持喜歡/完成一樣東西呀。
 

達文西的《安吉里之役》。他之前花了16年時間研究馬的神態,原本要用來雕《青銅巨馬》塑像但沒完成,反而可以用在這幅草圖。根據他筆記,在畫著這草圖時,還忙著做其他事情,真是忙著斜杠。

米開朗基羅的《卡西納之役》。米開朗基羅一生沒上過戰場,對殺陣揣摩比達文西少了一股真實。他選擇大戰前夕,士兵在河裡悠閒享受片刻休憩與幸福,忽然敵軍來襲,士兵慌亂迎戰的畫面。剛好又可以畫他擅長的裸男。



Thursday, October 08, 2020

急先鋒

 躲進電影院看成龍領演的《急先鋒》。

好多年沒看成龍電影,總覺得警匪片不外是先勝後衰,最後再反敗為勝。最後一部看的是《十二生肖》,當時號稱是他最後一部大動作片,如此有紀念意義就支持。

這次為什麼要看?只因為上星期電影開播前預告片,竟然看到60幾歲的他還在拍一些驚險畫面和武打動作,勾起年少回憶。

看成龍电影有个好处,总会在打斗中穿插他招牌笑梗,緩和緊張氣氛。戲裡多半真功夫上陣,槍戰畫面也不少,還好特技效果不多,剪接畫面也安全,不用吐。

看著成龍開車從2層樓高建築物衝到地面,車子還能繼續往前開,想起自己曾在昏暗中把車開到梯級,也想模仿成龍繼續踩油,卻被友人制止,人家的可是改裝車。當時洩氣地想,下部車要四輪驅動車,就算沒得上山下海,起碼開在梯級上也很爽。

這部戲裡有很多陌生帥哥美女,還有異國風景欣賞,7輛黃金跑車路上追逐畫面也很吸睛。電影結尾放煙花賀新年快樂,有點錯愕,下一秒才想起是被疫情耽擱的賀歲片。在這疫情濃厚氣氛中看賀歲片,有著另類的娛樂效果。

離開電影院,世界又好像變了樣,烏云密布風起雲湧,成群鳥兒在空中盤旋,不過心情是舒暢的。是看著演員受傷NG畫面很開心,當然不是,而是在NG畫面看到唐季禮在導戲,成龍派食物給演員,還有片尾曲《壯志在我胸》。我看到的不僅僅一部皆大歡喜的賀歲片,也是那些一輩子奉獻電影者的成品。

拍拍身上的灰塵

振作疲憊的精神

遠方也許盡是坎坷路 

也許要孤孤單單走一程

莫笑我是多情種

莫以成敗論英雄

人的遭遇本不同

但有豪情壯志在我胸

嘿呦嘿嘿嘿呦嘿

管哪山高水也深

嘿呦嘿嘿嘿呦嘿

也不能阻擋我奔前程

嘿呦嘿嘿嘿呦嘿

茫茫未知的旅程

我要認真面對我的人生




Monday, October 05, 2020

文青

 文學青年/文藝青年,這幾個字一聯想都是文質彬彬模樣。如果作為恐怖漫畫題材,無法想像文青能如何變成恐怖模樣。

前幾天,惡魔同事又遞一本恐怖漫畫合集要我看,前面幾篇故事與屍體縫合相比,恐怖指數不高,看得無癮。同事堅持要繼續看下去,會有一篇讓人瞪大眼睛的。

一看到《文學青年》標題和女生抱著書本在圖書館的封面畫就瞪大眼睛,是我喜歡的場景耶。故事講述圖書館在下午無人時段,總會有一個穿著校服男生站在第二個書架看書,只要有人繞過去瞧,他就消失。女管理員越想越好奇,覺得男生一定很有魅力,想偷窺他的模樣。

有一天,她想到方法,只要站在另一方,抽掉擋着男生面孔的書本,就能看清楚其模樣!抱著美麗幻想的女生戰戰兢兢來到書架前,慢慢一本本書拿掉,終於看到男生了。書頁一翻,omg,文青樣也太嚇人了。接著,男生伸手抓住女生,拉她到另個角落,像平時那樣不斷翻著書頁,只是這次換成掀開女生的皮膚及肌肉纖維。恐怖指數爆燈,馬上把書還給同事。

隔了幾天,再看到手機裡存放的文青照片,覺得反諷意味很濃。文青,這稱號有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尚完美形象,作者卻讓他千瘡百孔及冷血殘酷,完全顛覆文青的形象,難道是要控訴日本的文青太虛偽?

經常會有人把寫文章看書的人視為文青,我卻不想被歸類為文青,自認對藝術文學不甚了解,沒有十八般武藝,看的書也非文藝類,坐姿沒儀態,完全沒文青樣。就算我要裝文青,很快就被拆穿,再不然只能像漫畫裡的文青躲在書架後。

人頭像很久沒更換,如果換成這張經典文青樣,不懂會不會嚇跑人😆

作者:雨衣少女群





Thursday, October 01, 2020

天能

 冲着物理元素去看电影TENET,也做好准备可能要烧脑,结果根本不用理解什么物理理论,跟着剧情铺陈就能入戏,看到最后才恍然大悟,结束也是开始。

电影提到时间逆转概念,在同一个时间轴可存在顺行和逆行世界,导演用心良苦以红蓝色区分怕我们搞乱。其实,搞乱我的不是这概念,而是剪接节奏太快,前半小时忙着在真假特种部队打架动作中辨认人物,后一小时忙着衔接两种视角快速切换的故事线。

看完电影脑没烧坏,倒是去厕所吐。这也不是第一次看大制作电影反胃,那些爆炸,狂追杀逃命的画面,总让脑神经中枢以为自己在逃命,失调而反胃。不过,作呕不代表电影不好,故事紧凑伏笔埋得妙,看得太入戏,等灯亮了才发现我在包场,开场十分钟才进场的第二个观众不时何时消失了。

准备离开戏院时,世界变了样,外面下着大雨,无法冒雨取摩托。打开手机好多留言,还有未接电话,朋友群传疫情恶化可能要封城要囤粮了。难道我走进时间反转门,又回到3月?如果真如此,我一定会告诉半年前的自己,无需恐惧病毒病例,封城也没什么好怕,食物供应充足不会饿死,只要囤精神粮食。

朋友说,你疯了吗,三位数病例怎么不可怕!逻辑大脑告诉我,三位数分散每个州,再分散不同地区,接触率超低的,就算5位数病例也不需要害怕。我的恐惧门槛很高,除非像中世纪欧洲黑死病,满街都是尸体;不过那天真的到来,也不用害怕,因为死亡已经是常态。活在当下的意义应该是不怕还未发生的事,也不会恐惧已经发生的事,只有此时此刻,不是吗?

论害怕,我只是怕封城时无新书看,那么巧中午收到一个月前订的4本书。如果真的封城,那我就和黑人主角一样,在创造一切故事的发生,使用时间反转门提醒一个月前的自己要囤书。

在电影结尾,引用量子物理的一个重要概念,观察者是关键,每个人都是所有事件的主角,每个视角都是对的。你怎么看世界,世界就怎样运行,别人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你作为事件的观察者,你的视角永远是对的。我选择了荒谬任性的视角,你呢?




Sunday, September 27, 2020

天空

網路有個笑話,有個人走在街上,忽然停下來望天空,身邊的人也跟著看天空,卻什麼都沒看到。問對方在看什麼,他說,流鼻血啦。


最近,我也會走在街上,忽然停下來抬頭望天空,手慌忙搜口袋裡的手機,下一秒又若無其事往前走。如果此刻有人走過來問我在幹嘛,我想說,看鳥啦。

這陣子,站在門前或走在街上總會望到鳥在空中飛翔或滑翔,不是兩三只,是成群的。有時是鴿子,有時是燕子,有時是烏鴉,有時是麻雀,那飛舞的畫面太讓人著迷。每次都想掏出手機拍下,但一瞬間就消失了。

今天準備好手機,沒多久一群鴿子從遠處飛來,以為它們會快速飛走,卻在我面前回轉,還有其他鳥也爭著入鏡,好熱鬧。

我真的是在看鳥啦。








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20

人口普查

 上月收到人口普查卡,準備線上填表格時,發現需要所有人的身分證號碼,而且每人有近50道問題需要回答,惰性馬上浮現,放棄比較愉快,就讓普查卡繼續夾在書內當書籤。

上週有則新聞,完成線上人口普查人數不到0.05%,明明會上網的人口那麼多,反應太冷淡了吧。好吧,與其等普查員登門,不想邀請陌生人進屋的自己還是動手比較快樂。

普查資料主要包括屋子四周環境、個人學術及工作背景、健康狀況、社交狀況、心理狀態。基本上除了身分證號碼和公司名字需要別人提供,兩戶人家的資料都是我認真/亂填的。

印象深刻的問題是在白天室內/白天戶外/晚上室內/晚上戶外,你感到安全嗎?我毫不猶豫地替自己和所有人寫Yes,安全感是自己給的,任何時候都覺得安全,除非有選項是打雷下雨時刻。

接著有道問題:過去一個月你的健康水平?我馬上寫Very Good,雖然十幾年沒做過什麼身體檢查,但不需要儀器化驗告知,可以確定自己比十年前健康和精神。

過去一周的6餐是否與人一起共餐?如果一年前填寫,可能寫no,但拜mco所賜經常與屋友共餐,回到家鄉更不說,都是和家人一起吃飯。

過去一個月與鄰居互動次數多少?看到這個題目竟然有莫名的驕傲,我替其他人填never,再替自己填一周至少一次。通常與右邊鄰居碰面都會打招呼,在公園也會有熟人過來跟我聊幾句。最近以為換小公園可以安靜觀鳥觀蝴蝶,怎知認識了住同一條街的夫妻檔,他們邊走邊跟我八,某鄰居在屋前暴斃的情況、某名模的媽媽就住在附近,後面一條街有位美姐……我掌握鄰居們的資訊越來越多,似乎有資格競選居民協會主席了。

人口普查有點好玩,可以認識自己和同住的人,還沒線上填的可以趁早,如果想等帥哥美女普查員下月上門結緣,也可以碰運氣。



Friday, September 18, 2020

專注力

和年輕朋友碰面,她一見面就熱切向我推薦最近常聽的podcast頻道,這都是在零碎時間聽的。

一聽到零碎時間,我就搖頭,嘗試下班開車聽網課,結果一粒字都不進腦,不如看窗外景色更愉快。她馬上點出問題所在,網課的設計是要人專注聽呀,如果聽一些說書頻道應該沒這方面困擾。

這番話好像對又好像不對,雖然曾在車上聽電台,下車後也不記得內容,真正聽喜歡的節目都是坐在收音機旁聽的。她露出不可思議神情,難道正襟危坐聽收音機?我很肯定地點點頭,她笑出聲來。

當年聽電台,桌上會擺一本書像在溫習功課樣子,其實聽完2、3個小時節目,還停留在同一頁。她笑得更大聲了,完全無法相信聽電台可以那麼專注。不對,我在聽節目的同時,還有做一件事,就是邊錄音。她簡直笑翻了,好像在聽天方夜譚故事。

我說,時代背景不一樣,當年晚上的娛樂只有2種,看電視或聽電台,無干擾下專注力自然提高。後來工作偶爾需要長時間聽論壇或大會,身邊的人可能遊魂了,我還可以繼續抄寫。她開始聽懂我描繪的舊世界,專注力是以前的常態,分心是現代人的常態。

聊著聊著,感覺掉入時光隧道,回到那個我眷念的時光。專注的聆聽。



Wednesday, September 16, 2020

白袍

 


掛在衣櫥很久的一件白袍,今天終於可以離開衣櫥。

白袍是11年前上完骨傷推拿課後,學院規定結業禮一定要穿的。之後學院辦幾次義診,我們這些學生穿著白袍走上走下忙著協調工作,等稍微得空才有機會站在老師們旁邊觀摩。

嫌棄學院後,私下找住家附近的一位老師補習,惡補不純熟的手法。老師試過帶我到一位年邁患者家,讓我全程自己操作。過程戰戰兢兢,推了半小時後,患者是舒服多了,而我卻消耗過多力氣,虛脫得很。

雖然收下人生中唯一治療費是很愉快的事,但深知這一行不是我的菜,我根本是被自己誤導才報讀課程。當年頸項常不舒服,轉頭會聽到頸椎摩擦聲,以為學推拿後能自救,上課後才發現頸部推拿無法自己操作。

自己無法自救,還要救別人,太違反人性了,沒多久意興闌珊。老師反建議我去學正規中醫,反正讀書讀資料適合我。沒多久在報章看到有中醫學院提供獎學金到中國中醫大學,心蠢蠢欲動。等交表格時,才發現還需要自備一大筆錢供5年生活費,當地不允許工讀生。

幸虧知道得早,就打消出國唸書念頭,先在本地學院念雙聯課程。很快又意識這不是我的菜,需要背一堆的資料,而且下班後趕去上課太累人,只有大愛的人才能克服這些障礙。我這沒什麼心肝的人,不想操壞自己的腦袋,又不想把別人的問題變成自己的煩惱,考試順利過關後,要進入第二年時立刻懸崖勒馬。

多年後,看著同學畢業回國,穿著白袍站在院長旁邊觀摩,甚至自己當起醫師治病,替他們高興,堅持是會開花結果……但不適合我。

今天要見環保達人,問對方可否把家裡環保物品交給他處理。原本只準備塑料袋、紙張和瓶罐,他說如果有電子廢料也可以交給他,就趕緊把舊打印機和鍵盤找出來。出門前又想起掛在衣櫥的白袍和只穿過一次的泳衣,拿出來對望一眼,沒怦然心動感覺,舊回憶早已褪色,於是爽快打包給他。

白袍,我真的稱不起它,像我這般任性野孩子,只能玩泥沙。

Saturday, September 12, 2020

图书馆

 恢复买书习惯后,没踏足图书馆半年。今天忽然想念它,就带着探望老朋友心情过去。新常态后,一个保安人员帮我测量体温,一个负责贴标签在衣服上,然后塞了16号的菜篮给我,服务真周到。行走图书馆那么多年,还是第一次拎着篮子。

半年没见,很多书架腾空,该是淘汰旧书换新书吧。走到熟悉角落旁的手推车,好奇大家都借什么书看。咦,有10几本全新的简体书,可惜都是教人积极努力向上的鸡汤书,我已经不看这类书多时。

在嫌弃新书不合胃口,意外发现里面夹着一本《魔力》,接着在书架上又发现令人走火入魔的书。在盖印处看到自己留下的小记号,2015年7月11日曾借过这本书,可一点印象都没有。有些书真的需要一些经历和体验后才能读懂。

这2本书的出现,让我又有心想事成的感觉。最近一次网购书本相中6本书,经过筛选,恰好就是淘汰这2本书,因为找到免费电子书。不过看电子书的体验不如纸本书,心想有机会要找纸本书重看,怎知它们就自动跳进手中的篮子里。

当我觉得图书馆已经没有想借的书,结果抱了两本回来,再次打脸。图书馆有股魔力,永远有惊喜等着我。



走火入魔


最近好一些顛覆邏輯和信念的書,把我帶到有點走火入魔的境界。

上回思想實驗還沒等到結果,就跑去測試自己的高靈,現在又去玩另一場人性遊戲。最近深深被一本書著迷,作者提到我們所認知的因果論是倒轉了。每個生命體原本就是無限豐盛及有無限能力,但為了玩有挑戰的人性遊戲,一出世就創造了限制各種能力的自己,我們必須從人性遊戲中慢慢找回原本的無限能力。我們是從果中找回因。

他說,在第一階段的人性遊戲,所遇到的每個人和事都是我們創造的,不管是好事壞事愛人小人,一切是虛構的。所謂的吸引力法則,視覺化目標或任何讓生活過得好的方法都只是人性遊戲裡的寶物,並無法讓人找回真正無限能力的自己。

若進入第二階段,你就有無限能力,想要什麼有什麼,你不會再努力設目標不會再用力或執著任何事情。你處於回應模式,只做來到面前感興趣的事,一切事情都變得輕鬆簡單,你可以選擇做或不做,沒有必須要做的事了。這與《臣服實驗》《都可以》兩本書作者提到的情景都很相似。

不過,他說,從第一階段過渡到第二階段,會經歷一段不舒服感受,可能會有一連串事情發生。這時要認清真相及告訴自己,一切都是虛幻的,那些人那些事都是演員,是自己高超能力所設計,以幫助自己拿回無限能力。接著,要做的是運用書裡教的流程,從事件中拿回你的無限能力。不過,千萬不要陷入問題事情或情緒中,否則又落入第一階段,像蛇棋一直掉下來,難去到終點。

這本書看得特別慢,腦裡會常常打架,很多信以為真的信念會一一被它推翻。特別是看到可能還有一連串感覺不舒服的事情會發生,這太挑戰邏輯大腦。既然書的核心觀念很顛覆傳統,我喜歡,那就玩玩看。

沒多久,就摔壞手機熒幕,我必須告訴自己一切是自己設計出來的,真正世界沒有手機,也沒有摔壞事件,一切都是虛幻。之後,和人對話有點對衝,是自己創造的,腸胃敏感也是自己設計的。昨天明明操作正常的工具忽然失靈,我有點無奈的說,好吧,都是我設計的,這不是真的。

剛才賴在沙發玩著手機,忽然一個黑影跳到我的手邊,然後沿著我的身邊快速跑過。一隻該死的蟑螂,讓我什麼睡意都沒了,難道高靈要警告我不要走火入魔亂測試?不對,根據書本,感受不舒服的事都是自己設計出來,一切都不存在。

不管是不是假的,我先躲進房間,然後讚賞自己的創造能力,竟然創造了會飛的蟑螂驗證自己的定力,也讚歎蟑螂好配合這場戲。我要從蟑螂奪回自己能力,一切都是假的,連看此帖的你,也是我設計出來的演員,一切都是幻象。

走火入魔中……

Wednesday, September 09, 2020

越南餐

 


今晚,第一次感覺自己和美食是很有距離感的。

平時習慣躲在食物舒適圈,輪流固定幾道食物,對外來食物不會趨之若鶩,沒美食探索精神,除非朋友們邀約。不過,自從mco後,發現別人需要顧客,而我需要食物,開始外尋不同選擇。

前幾天第一次吃越南春卷有驚艷,勾起想試吃越南餐的慾望。住家附近有一間越南餐廳,營業好幾年,從來沒想要光顧,今晚就給它一個機會。

點了香茅烤豬+炸春卷,食物端來時,我愣了一下。大碗內,豬肉和春卷覆蓋在無溫度粉條上,上面撒了花生碎和蔬菜。如果只是單一這碗食物,我可以很快動筷解決,偏偏多了一小碗酸辣醬拌小黃瓜。

到底我該把它當成韓式拌菜,還是蘸春卷豬肉,或是拿來拌面吃?就在我打算谷歌怎麼吃這餐飯,朋友聯絡我,我就厚著臉皮問怎麼正確吃越南餐😂

經朋友提點後,撈一點甜酸醬在粉條上伴著吃,味道挺不錯。就在我準備進入用餐狀態,忽然瞄見隔壁桌女生豪邁把整碗酸甜醬倒在粉條上。原本想有樣學樣,還好朋友溫馨提醒,那個酸度可能會刺激敏感的腸胃。

好,做人要矜持一點,酸甜醬就用一半。果然,離開餐廳時,感覺腸胃稍微蠕動了,還好沒有太豪邁。看來人必要時要假矜持一下,不能飢不擇食。

這一餐發現自己比越南妹更村姑,對著陌生料理竟然會不知所措。也許該看一看旅遊美食節目,與異國料理建立深厚感情。

Sunday, September 06, 2020

制水記

昨日公佈的水供表挺嚇人,制水地區分三組,而我住的地區歸在第三組,也就是最後一組恢復水供,最快也要週二才有水。根據過去制水經驗,每次會提前恢復水供,最初兩天很淡定跟屋友說,水槽儲水足夠應付制水的。沒想到昨天早上,水槽儲水竟然用光了,一屋人開始擔心未來幾天沒得刷牙/洗臉/洗澡。

我沒什麼未雨綢繆觀念,星期四早上被告知無水時,馬上從沙發彈跳起來,衝去廁所盛水抹地。抹地,你沒看錯,我竟然在制水時抹地,真是腦筋少一根。理由很簡單,我已經拖延沒做家務,本來就打算要掃地抹地,不允許自己再拖延,況且再不抹地,整屋子臟兮兮的。我就這樣任性地用掉部分珍貴儲水,屋裡無人敢出聲,因為我說了算,哈哈。

週五下午開始下起雨滴,我還在盤算要不要盛雨水,屋友已經把桶拿出屋外,我說這樣很杯水車薪。就在我說完話,雨就越下越大,然後屋友指著屋簷排水管下端正在流著大量雨水,完全像大水喉。我們很興奮地盛滿好幾桶的水,緩衝水槽用水速度。

直到週五傍晚,我才浮現一絲絲危機感,覺得該買些礦泉水,但危機感來得太遲,附近便利店的礦泉水早就一掃而空。不過,很快又想到辦法,隔天可以在公司盛飲用水。當水供表出爐,為了掃除大家擔憂,我說,我已經準備額外nano水,可以用它刷牙漱口,很高級。

笑話講完後,最關鍵的洗澡怎麼解決,1、2天不洗澡沒問題,但4、5天就太誇張了,只好找朋友求助。我告訴朋友,原本處在天堂還念念不忘老虎蝦,一夜間就掉入貧民窟,連水都要找人借。朋友二話不說邀我去她家沖涼,順便在她家用餐。哇,一瞬間又回到天堂。

今早用杯子盛納諾水完成三部曲:刷牙/漱口/洗臉,像戲裡軍人清晨捧著臉盆洗刷的情景,一杯水就能搞定,平時也太會浪費水了。早餐後,又在思考晚上要不要再到朋友家沖涼,心裡是不想再打擾人家,而且特地開車洗澡很不符合經濟效益。老天好像聽到我的心聲,沒多久就有人興奮地喊,有水了!

制水故事,就這樣無預警地提早結束了。唉,白費了我的腦汁,原本還可以有更多體驗,可能不洗澡幾天、在公司洗澡或入住酒店……這印證了最壞打算通常都不會發生,不用浪費力氣擔心未發生的事,看來未雨綢繆比較適合留給危機感強的人,我繼續任性到底。


圖:讓我從貧民窟回到天堂的晚餐。


Saturday, September 05, 2020

老虎蝦

 朋友小圈子當中有本地人,家人廚藝高,每晚回家都有溫暖牌晚餐吃,當朋友群聚餐時都不會選擇在叫菜吃飯的傳統餐館用餐。不過,最近她們不懂被什麼美食節目荼毒,就號召到川菜館子點菜吃。

川菜,我的記憶只停留在幾年前成都,有人在停電的夜晚吃著水煮魚,結果魚骨啃到喉嚨,隔天發炎發燒被迫到醫院,上演張大喉嚨手抓舌頭,醫生拔魚骨的畫面。其他川菜半點記憶都沒,吃過就忘,到哪裡用餐都無所謂。

有位遲下班的朋友一早相中4道美食,不過體貼大方的朋友發現都偏辣,怕我腸胃受不了,就建議大家各點一道菜。我翻著厚厚的菜單,一看到白灼老虎蝦照片太誘人。朋友說,制水期間,用手剝蝦殼要浪費很多水,不太好吧。想想也對,而且價格88元,又不是什麼大日子不用大魚大蝦,就作罷。

我繼續看其他菜色,什麼鴨舌、肥腸、豬耳、雞雜……一看名字就不會想點,再不然照片看起來也不怎麼樣。我選擇困難症發作,就不選了,讓朋友選她們想吃的。

在等待兩位朋友下班趕來,體貼大方的朋友忽然發現牆上白板有一行字,今日特價:老虎蝦 53元。朋友興奮地說,有特價耶,招了老闆娘問個清楚。確定是白灼煮法及12只蝦後,我們毫不猶豫地選了老虎蝦,之前什麼不要浪費水,不要大魚大肉都是假矜持,一特價就原則都沒了。

當蝦端上桌,大家瞳孔放大,老虎蝦色澤太誘人,拍了一張照留念後就馬上動手。肉質肥美香甜夠新鮮,醬料也很搭配,接下來的手撕包菜、麻婆豆腐和番茄蛋花湯也挺好,我們邊吃邊贊,像談了一場美食戀愛。

這一餐為何值得記下,因為想看的書都會大優惠,沒想到昨晚動了念頭想吃蝦,連蝦也會有特價,老天真的很聽話。另外一點是,看著老虎蝦的擺盤,腦裡竟然閃過伊藤潤二的屍體縫合成圈圈畫面,我被荼毒了。

早上才放美食照,夠有良心吧。






Thursday, September 03, 2020

自我检讨

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抱怨過家人,抱怨過學校老師,抱怨過朋友伴侶不理解自己,抱怨這社會欺人太甚,抱怨這世界不公平。不斷放大自己看不順眼的事,對外在世界有很多索求,卻沒有停下來看看自己是否襯得起別人對你的好,自己是否在傷害別人,在傷害這世界,卻沒有自覺。

養活自己很多年後的今天,很認同大米說的,自己根本也是個爛東西,有很多臭脾氣和壞習慣是別人受不了的。認清自己都不是完人,就不可能期待別人像供奉神明那樣高捧自己或覺得全世界包括父母情人孩子工作都應該善待自己。

種子法則也提到,你給出去什麼,就會得到什麼。若給出去的都是抱怨,自然會得到不愉快的結果,種瓜不可能會得到花,要得到美麗的花就要自己先種🌸。自己先愛身邊的一切,感恩自己所擁有的,它們才會長出一朵花給你。

對職場對人际关系對人生有很多怨懟執念,真的可以看黃大米文章,可以被超度,更何況現在還是超度的月份,阿米托福。

***************

黄大米「自我檢討」

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抱怨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給我們的傷害,但,你想過嗎?是不是我們也曾經在言語或者行動上傷害過父母?

如果你養到你自己,你覺得自己是個好搞、好帶的完美孩子嗎?自己是個貼心懂得感謝,懂得知足的孩子嗎?還是更多的時候,我們也仗勢著血親關係,無止境的索討父母的愛與物質。

我對我父母蠻孝順的,但我應該也在成長過程中,把他們激怒過很多次,辜負過他們很多期望,讓他們對我的未來感到憂慮與煩惱。我太有主見,太有想法,又太敏感,心思多,嘴又利,出口成刀,刺向父母心,養到我這樣的孩子,怎可能不受傷,而我只覺得那是爸媽應該承受的力道,他們因我受的傷,我在記憶中略過、淡化,父母給我的傷,我在記憶中不斷放大、慢動作格放,一播再播,多麽欠公道,天經地義覺得他們應該要愛我,因為我是他們生的,想來我也真是跋扈,到底我憑什麼?

沒有人該一定要愛你,就算是爸媽也沒有這個義務,我們得到任何愛,都應該感激,也應該要回饋。

如果你養到妳自己,你覺得自己是好養的嗎?你可以做到很完美嗎?讓自己成長在過程中無傷無痛嗎?請你捫心自問,思考看看。

#當你能理解別人的難處,就能化解自己內心的怨懟,釋放別人與自己

Wednesday, September 02, 2020

伊藤潤二

同事曾向我推薦日本伊藤潤二的恐怖漫畫,當時我馬上拒絕,不想被恐怖元素荼毒腦袋。今天,瞄到他桌上有本伊藤潤二漫畫,忽然好奇恐怖漫畫有多好看,於是跟他借來看。書一翻開就被五官錯位、舌頭像魚尾及八爪魚手掌的怪物彩圖嚇到。

第一則故事是描繪城內發生離奇命案,兩具屍體被人用釣魚線縫合一起,同時有個秘密組織不斷透過傳單及音頻要大家集合在一起,孤獨一個人太寂寞了。

主角恰好是孤獨者,蝸居在房間7年沒上學,被舊暗戀對象女主角找上門,才勉為其難踏出門見舊同學。當他們邀他出席聯誼會,他婉拒了。沒多久,參加聯誼會的同學集體失蹤,在後山發現屍體集體縫合在一起。之後政府舉辦年度成年禮,主角猶豫要不要參加,等他和遲到的女主角踏進禮堂,發現空無一人,500多人也是同樣的死法。

整個城市迷茫著孤獨氛圍,沒有人敢聚在一起,每個人躲在房間,夫妻分房睡,街道無人。女主角很寂寞打電話向主角訴苦,男主角決定冒險去見她,順便表白愛意,豈知當他到她家時,發現……(不劇透)

這則《眾人都是孤獨的》漫畫營造的氛圍感覺很像幾個月前的MCO,沒人可以外出社交。作者很有超然想像力,單是屍體縫合在一起竟然有很多變化,可以掛在樹上,可以縫成圈圈、可以變聖誕樹裝飾品,有時被他的畫嚇著卻又想笑,怎麽可以如此有創意。

午休時看了大半本,同事繼續荼毒我,把他的經典長篇漫畫《漩渦》鏈接丟給我。這故事更不得了,講述一個城鎮被漩渦詛咒了,很多東西都變成漩渦狀,蝸牛殼、卷髪、指紋、耳蝸、眼球轉動都是漩渦狀,若不斷接觸漩渦,腦袋會被漩渦污染,最終會死成漩渦狀。

看到一半感覺不對勁,腦袋很沈不斷被漩渦洗腦,再看下去可能自己會變成漩渦狀。趁覺察力快歸零時,我關掉鏈接,把未沒看完的書還給同事。同事繼續慫恿我把書帶回家看,這可是恐怖漫畫大師的作品,他的風格從不交待異象從何而來,也沒有真正的結局,但很精彩一定要看完。

想起幾年前,另位同事硬塞五冊《魔王勇者》輕小說借我看,雖然穿插很多經濟學、農業、軍事學硬知識在裏面,現在只記得一句對白:胸前偉大但缺乏母性的肉叫“廢肉”。

一位讓我記住廢肉,另一位讓我整天腦袋陷入屍體縫合和漩渦畫面,所以呀環境很重要,你遇到什麽人潛移默化也會受影響。

要慎選書,也要慎選人,更要慎選帖文看,因為我此刻也不自覺用伊藤的畫荼毒人,中元節容易失控。



如果是真人,望一眼就暈倒。

《眾人都是孤獨的》第一頁

第二頁就被這畫嚇到,同事說“還好啦,都不可怕。”

下一頁的close up 更可怕。

越來越多人被縫合在一起。

越來越多變化了。

500多人縫合在一起的畫面是如此壯觀。

一看到下面的圈圈,忍不住笑了,真的太創意。

連彩色書籤都嚇人的。

這幅畫很有魔力,會不自覺對著他的眼珠望,深深地望著。


Tuesday, September 01, 2020

生態繪本畫家阿米

 6個月時間,樹苗會長出葉子,嬰兒開始學爬了。對新聞而言,時事新聞隔一天就變舊聞,副刊新聞擱3、4個月也開始走味,擱了半年的新聞應該變雞肋吧。

今年2月到大山腳見初次認識的插畫家阿米,她家以水藍色為主調,各角落都精心佈置,牆上也掛了她自稱賣不出的畫,還有一個空間充當工作室。當時,我開玩笑說,你家很適合當民宿,一定會吸引文青入住打卡。

參觀她的廁所後,我們就在客廳桌上進行訪問。講到某些舊作,她就走到櫃子找出作品讓我瞧,還帶我到房間欣賞掛在牆上的得獎之作,後來連草圖、文稿統統都端出來擺在桌上和床上。

其實,心裡有數這些作畫教畫過程、原住民部落考察細節是不會出現在新聞內,就算寫也一兩句話帶過,但我還是讓她開心地敘說自己,畢竟身邊沒有畫家朋友,也好奇繪本如何從一張張白紙變出來。

我們就這樣聊畫,聊了接近5小時,從艷陽午後聊到太陽快下山。還記得開車離開時,天邊是掛着很大的紅橙鹹蛋黃,肚子已經咕嚕叫響。通常聊得愉快的後果就是傷腦筋,這種發散式訪問是沒有鎖定主題,而且也不是副刊式唯美寫法可以風花雪月,新聞稿必須要有重點,下筆得琢磨一番。

訪問稿寫完後等下版,沒想到一連串大事發生,政府倒台、疫情肆虐、政治再起風起雲湧,新聞多到爆,這無時效性訪問稿就一直擱着,真的擱了6個月,有點無臉見她。部分內容更像過期罐頭發霉了,當時籌備的繪本早已畫完出版,只能再聯繫她重寫。

新聞稿終於在星期天刊出,我通知她這消息,也順道告訴她光華網有採用,隔天31日可以買份報紙收藏,通常不敢事前告訴受訪者可能會有報紙轉載,畢竟報館要不要轉載不是我能控制的。昨天下午發現東方也全版轉載,再通知她,她笑說不懂還來得及買到報紙么。我嘴賤地說,這年頭沒什麼人買報紙,應該找得到。

以為這段訪問經歷就這樣結束,今早起身打開手機是她昨晚深夜留言,輪到她通知我今天的星洲有轉載。她說,早知道化妝一下,拍美美的圖。我已經自我嫌棄6個月前替她拍的舊照,近照都是她拍了傳給我。對我來說,熱愛自己生活的人不化妝都好看,人生故事就是最好的化妝品。

我回复她,待會我要買一份報紙收藏了。有強大採訪隊的報紙平時沒怎麼看上別人的新聞稿,難得刊登在顯眼的版位,而且還是隔了一天才用,太稀有了,值得好好收藏。這要謝謝很會挑時機上載新聞的主任,讓擱了6個月快發臭的新聞可以在對的時間,華麗地填滿各報珍貴版位(拍一下馬屁)。

現在,繼續等老天再派2個有故事的人給我,然後輕輕鬆松完成KPI,坐等2021年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