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7, 2018

海馬體



第一次看書遇到可怕的對手,幾乎每一頁都有鉛筆的重點標記,不是正規橫線,有時圈起來,有時框住,有時波浪,有時星星,有時英文字母。

這本書是日本資深廣告人系井重里與研究大腦海馬體特別研究員池谷裕二,以輕鬆對話方式討論大腦運作及提高記憶秘密的記錄。確實有很多內容都是重點,但被這些凌亂的標記影響了看書的快感。

一開始還真的邊看邊碎碎唸他,怎麼把書弄得那麼髒,比我更糟蹋書本。直到看到第50頁方塊圖,自己看了很久才發現差異,和他的留言一樣。哈,原來是同類人,就消除了對他的敵意。開始留意他標記的重點,有時會認同他的重點,有時覺得他比我更強迫症。

既然整本書幾乎被他標出很多重點,好歹也介紹一些顛覆普遍認知的科研結果。

1.大腦任何時候都是充滿活力,不知疲憊的,疲憊的是眼睛。

2.人腦並非越老越不中用,反而在30歲後大腦發展才穩定,聯繫能力突飛猛進。30歲後才會發現以前以為毫無關聯的事物其實是彼此聯繫著。

3.大腦無法忍受沒有任何刺激的狀態,若關在無刺激房間兩三天就會產生幻覺和幻聽。大腦本能地追尋刺激。

4.大腦處理信息時為了不讓自己產生混亂,對不想看到的東西會視而不見。遇到難以理解的事情會曲解事實。(和《快思慢想》的論調一樣)

5.人同時記住的信息量不超過7個,即同時做超過七樣東西,有的會選擇性被遺忘。

6.記憶是在睡眠中得到整理,在睡眠中整理完成的信息才會被牢牢記住。如果不睡覺,就剝奪海馬體整理信息時間。

7.失敗和失戀可以讓人變得聰明。大腦在選擇時會進行排除法,絕不會再選擇曾經走錯的路。
…其他省略

這本書除了和兩位作者進行思想交流,也和這借書人隔空交流。雙重交流,感覺挺奧妙的。好吧,海馬體被刺激一番後,是時候讓它好好整理信息。





《提高記憶力的秘密》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18

最古老的行業


《18位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

有天,工程師、經濟學家及外科醫師爭辯各自的職業歷史最悠久。外科醫生說,“創世紀之初,上帝取下亞當的肋骨創造夏娃,才有人類。當然是外科醫生。”工程師反駁,“上帝創造亞當夏娃之前,先創造了世界,把陸地和海洋分開,除了工程師還有誰有這能耐?”這時候,經濟學家抗議,“等一下,在上帝創造世界之前,那是怎樣的景象?一片混沌。你們認為,這是誰造成的?”

這是書裡排第8位經濟學家提及的小故事,還真貼切。經濟學,對我而言毫無概念,純粹衝著“諾貝爾”和“故事”書名借了這本書。一心以為是第三者描繪他們有趣的人生故事,怎知卻是他們在“我成為經濟學者的演化之路”主題演講的內容,簡直是濃縮版口述歷史,裡面涉及大量陌生的經濟術語、學者名字和學府及研究單位。看得我強迫症發作,每幾段就要翻查谷歌,不久就投降打入冷宮。

啃完《丘吉爾》後,想起它快到期了,再給它一次機會重看。沒想到,有了丘吉爾2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的歷史背景墊底,內容變得流暢好讀。可以忍住不谷歌他們各種研究理論下,陪他們回顧18個不一樣的研究生涯。有才華橫溢早露頭角、有非本科生中途跨界的、有被同行敵視逆流突圍的、有遊走在不同學科及支系的……

他們經歷有一些共同點,大部分年少時或父輩曾經歷經濟大蕭條時代,使到他們渴望從經濟學中理解真實世界的謎團而走上這條路,也促成當時經濟學百家爭鳴。重組他們的回憶,30年代的經濟學大致分為2個主流,即新古典經濟學派(neo-classical economic)和凱因斯學派(keynesianism),當中又以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最有名,強大師資陣容及學術研究風氣盛、接著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


他們有一半是家境貧窮,但父母都鼓勵他們升學。有的一早立志要當經濟學家,目標清晰;有的得到的獎學金而來到經濟系,也有的原本想當工程師、攝影師、牧師、記者、念生物學或歷史,後來遇上引領他們走向經濟學的啟蒙老師、講師或教授,從此命運改寫。每個人一生中會遇上無數的老師,而好老師卻可遇不可求。


經濟學家忙些什麼? 10號說,經濟理論家當中,一種是建立系統的人,一種是解決困惑的人,大部分傾向後者,經濟學家的形像比較像吸塵機,而不是顯微鏡。第9號認為,很多看似真理的事物,其實都大有問題,真正的學者是用勇氣沖破知識的迷霧,願意否定所有的神或本科的學術權威。第6號則說,很多“新”觀念都不新,只是知道的人較少,創新者提出新觀念後工作只完成一半,他必須對新觀念做更深入發展,如何運用到其他領域。他也需要招收熱心的弟子協助理論發展及散佈觀念,因為他必須能影響與他同代的人,否則淪為個人成就,不能成為整體社會的成就。

對於研究態度,4號主張永遠要回頭看,可能會從過去的經驗學到東西,我們所做的預測,通常並不如自己記憶中的那樣正確,二者的差異值得探究。18號堅持嚴謹的實證分析,可以置身予危害經濟學界的短暫熱潮之外,代價是有時會顯得沉悶而嚴肅,不過這是其父親教導他獨立及建立自身聲譽,不必仰人鼻息,他的治學觀是實踐父親教誨的方式。

經濟學前景如何, 11號說,值得欣慰的是還有更多新東西有待發掘,因為未來世世代代的財務經濟學者,也同樣可以期待他親歷的種種震撼。 7號認為,目前經濟學界的意見分歧,並不感到絕望,因為這學科就是在不斷爭論之中茁壯進步,預期有生之年會有一股新的綜合思潮演化而出。

對於個人思想的演化,12號說,自己的思想發展似乎接近生物界的演化,由各種偶發事件而帶來了變化,直到到達後,才了解自己到了哪裡。每個階段,個人思想的形成並不是按照事前的宏圖偉略而來。不過到了最後,發現自己所收集的磚塊拼湊起來,雖然談不上完整的理論,卻是一種完整理論的基礎。

獲得諾貝爾獎的想法,16號說,“成功需要一些機運,當中有許多人不是個人能預料、規劃或決定的。上一代有很多能力彼此相當的人,而只有特別幸運的人才能得到諾貝爾獎,或是達到其他眾所矚目的成就,我是幸運兒。”

關於生命,演講時84歲的12號說,“我已為建立制度性結構的理論提供了磚塊,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找出這些磚塊的相互關聯,以建立起這樣的理論體系。我希望自己能在這方面的工作貢獻心力,然而時不我予,我個人的生命之路已近尾聲。”4號說,以我個人而言,行年雖已69歲,狀況如25歲,日子似乎總還是一如既往般美好。然而一如詩句有云與理之必然,9月已至,殘存的美好時光終將逐漸消逝。”

書翻完,替以前無知的自己捏一把冷汗,還好夢醒得早,沒迷惑在諾貝爾獎白日夢中。他們並非單純幸運或單憑一個偉大的發明/發現,而是終其一生認真嚴謹、全力以赴及熱愛研究的人才有資格這光環。我這三分鐘熱度的人雖然只能當讀者,但也算幸運遇上他們的故事。

“等等,宇宙一片混沌時,是誰已經握著筆記錄這大事件?是記者耶!”

強迫症發作,硬要把這18人的關係釐清。


Thursday, September 06, 2018

丘吉爾

永不屈服,永不屈服,
永遠,永遠,永遠,永遠不屈服……
無論在任何事情上,
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要事還是瑣事,
永不屈服,
除非為了信服於良知和理智!



書一打開,就被這幾句話激勵,立刻從低能量變高能量。這是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二戰期間,英國孤軍奮戰一年多擺脫德國強烈襲擊後,向年輕人發表的一番激勵話。他說,這不是黑暗時代,而是偉大時代,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時代。


對於丘吉爾的生平事跡,很慚愧地說是零認識。年初網上看到一位導師談起自己的英雄偶像有李小龍、拳王阿里、孫中山、英國首相Winston Churcill和蘇格蘭William Wallance,當時對後面兩位名字完全陌生,翻找谷歌才拼出正確字母。前阵子巡視圖書館,已经有点難找到合適的書借,嘗試转向被冷落的歷史書架,被“丘吉爾”這名字抓住眼球。好吧,姑且看看他的魅力在哪裡,為什麼會是別人的偶像。

這本書是他的孫子主編,摘錄他一生中精彩的演講內容。老實說,聽本國官爺和政客們演講一點都不享受,陳腔濫調沉悶,再不然耍嘴皮譏諷對手,無演講藝術也常無重點,視野格局都小。在強烈的對比下,這本書越看越著迷,他的演講內容精彩絕倫,有大量他獨特描繪戰事及全球局勢的文句,很有畫面感,常常把我勾进他演講的當下,跟隨他的思路和情緒波動。

“歐洲大陸的監獄已經不夠用了。集中營已經人滿為患。每天清晨都能聽到德國人的槍聲。捷克人、波蘭人、荷蘭人、挪威人、南斯拉夫人和希臘人、法國人、比利時人、盧森堡人,為他們的信仰和祖國付出巨大的犧牲。一群卑鄙無恥的吉斯林(投靠納粹的挪威傀儡政府頭子)向征服者搖尾乞憐,與之同流合污,幫助他統治自己的同胞,自己變得越來越卑躬屈膝。這是曾經光榮的歐洲現況,這是我們要武裝反抗的暴政。”(隨便節錄一段)

原本只想從這書了解一個歷史人物,沒想到最後卻參與了大英帝國和世界歷史,也从記憶裡搜出零碎的歷史片段組裝起來。丘吉爾的戰略以擊垮納粹德國解放歐洲為先,就算當時东南亚英殖民地陸續被日本侵占,英國海軍主力仍留守歐洲。他認為只要粉碎納粹擊敗日軍指日可待,歷史證明也是如此。

丘吉爾對世界局勢的洞察力非凡。二戰前他多次提醒各國禁止德國重新武裝,可惜沒人理會他;二戰爆發,他要求歐洲各國聯手誓死對付納粹,但各國自掃門前雪且輕易投降;當德國轟炸英國,許多國家認為英國快末日,他仍激勵人民抗戰不投降;當納粹戰敗全國歡呼,他提醒日軍危機還未解除;當原子彈戰勝日本,他要求嚴管原子彈和核彈免成為日後三戰禍因;當歐洲對戰敗的德國落井下石,他要法國輔助德國重建,組織強大歐洲聯盟,也警惕曾是戰友的蘇聯和共產主義可能分裂歐洲;他也積極推動聯合國組織,要軍力強大的美國發揮世界和平主導角色。

他逝世後的這50年,蘇聯解體德國統一,冷戰終於結束。不過,世界戰事沒結束,轉移到中東,後來的欧盟主权债务危机、蘇格蘭獨立公投、英國脫歐、美國掀起貿易戰……也許與丘吉爾理想中的世界有一定差距,但誠如他自稱是樂觀主義,不相信人類會毀滅自己,也不相信找不到解決方法,況且他已為世界和平開了一個端。

書翻完,從戰爭回到現實。記起那位激勵講師說,他遇到困難時,常會想像若難題交到這些偉人手中,他們會怎麼處理,會不會害怕退縮?英雄會大膽玩大遊戲,不玩小遊戲,不會害怕困難和失敗。真汗顏,我這輩子只敢玩小遊戲,常常輕易地向現實屈服了,唯一不屈服的剩下那不值錢的一口氣。

以前常覺得追劇的人很“花癡”,每看一部劇就愛上戲裡的演員,我最近也是如此花心,每看一本書,口袋裡的偶像又增多了。
6/9/2018

書裡有幾段文提到丘吉爾對下議院的意見,篇幅很短卻吸引我的目光。最早一部分是他在28歲還是資淺年輕議員,就毫不客氣批評當時的下議院很糟糕,獨立個體被扼殺,整個英國只剩下兩派的意見:政府的意見和反對黨的意見。英國早年議會廳曾生產過一些見解精闢就事論事的著名議員,後期內閣的意見永遠一致,令他感到不安。他認為,議員應該要有個性,而不是變成自己制度裡的奴隸。

二戰時議會廳被德國炸毀,重建之際,時任首相丘吉爾發表演講,要求新議會廳保留2個特點。第一,它的形狀必須長方形,不要像很多國家採用半圓形,半圓形議會會場容易讓人繞著中心移動,不自覺從左邊移到右邊,隨著政治氣候變化而採取各種不同的態度。他擁護政黨制度而不擁護集團制度,許多嚴肅認真的議會被集團制度斷送,因而他堅持保留長方形,當要跨過地板走到對面,就會慎重考慮。

第二,議會廳不應該大到容納所有議員時仍不感覺擁擠,也不應該為每個議員保留單獨議席和桌子。如果議會廳太大,辯論將在幾乎空曠冷清氣氛中進行,而下議院真正好的演說是在談話式風格進行,能讓人迅速和非正式打斷,並進行交流。談話式風格需要一個相對較小的空間,應當有一種擁擠和緊迫的感覺。更重要是讓人們有這種感覺,下議院討論的議題很廣泛,重大的事情都能在下議院當場解決。

他的每句話,如今讀起來依舊鏗鏘有力,一針見血。

(圖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