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新纪元.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新纪元. Show all posts

Sunday, December 31, 2023

青春大作

 岁末最后两天终于能闲下来,好好聆听新纪元大学学校呕心沥血制作的第二张校园专辑《起飞2.0——青春大作》。

原本打算当背景音乐,边工作写稿边听歌,怎知每首旋律响起歌声随唱,就被歌吸引了,忍不住要翻看歌词。就这样把11首歌都听完,然后继续循环播放。

这张专辑依然诚意十足,曲风内容多元、编曲丰富、歌簿精致,还有印着二维码的小太空人,绝对能媲美市面专业歌手的专辑。

我不知道这由校方推动的校园音乐有没机会像70年代掀起校园民歌热潮,但它肯定在新纪元里掀起动人的校园运动,用音乐筑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校内外之间的友谊与信任。就像歌簿的一段文案:人生是一次无畏惧的飞行,我们凭歌寄意,所以不虚此行。

我在独唱曲中听见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在合唱曲中听见对岁月期待的美好,你是否也听见了青春?

“追风的人都相信梦

追风筝的人牵着梦

如果我们握住对方的手

是不是

就有两个梦

如果我们拥抱彼此的脆弱

是不是

就能再做一次青春梦。”



#起飞

#青春大作

#点燃青春那把火



Saturday, December 23, 2023

最好的礼物

在昨天《中文系人的一周课》结业讲稿中,写了这么一句话:这一堂课是2023年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是份礼物,没错。今年生日落在其中一天上课日,对我这从未为生日特别搞什么仪式感的人,这堂课自然变成生日礼物了。

过去一个月多活得很家长feel,也没看几页书,觉得自己越来越面目可憎,令我觉得非上这堂课不可,让自己沾点中文气息。

可是,这段日子被不安笼罩,常常有种无法掌控明天的恐惧,不懂明天或意外哪个先到,战战兢兢倒数上课日子。记得第一天上课,开车途中竟然莫名紧张起来,好像有点不敢相信终于可以上课,终于抓得住属于我的小日子。

没想到,第二天赶着出门上课,就接到曾聊过天的屋友通知她确诊了。啊,老天在跟我开玩笑吧,约好的课后晚餐聚会要告吹?!冷静后选择臣服,既然老天不要我赴约就别做,认命通知朋友延后聚餐,我可不想把风险转嫁给朋友,加重朋友心理压力。

上课前赶紧买test kit检验,还没中招,就戴着口罩,与同学们保持距离继续听课。忽然觉察到“信念创造实相”,一定是我不断散发“不懂明天或意外哪个先到”念头创造这实相,看来我必须转念。

没多久世界开始顺行,朋友通知聚餐照旧,顶多吃饭时完全不说话。哇,太好了,肯定办得到。接着中午,被久违的大学朋友揪一起到外用餐叙旧,互相了解近况,找回青春记忆。

接下来每天上课前依然会检测,但心情轻松许多,可以享受上课和同学们一起午餐的快乐时光,内在不安和恐惧不自觉消失了。

当诗傧老师找我发表结业礼致词,虽然小我很抗拒,但为了留下更深刻记忆,还是爽快答应了。相信多年后,我依然能记得这珍贵的时光。

谢谢新纪元,《中文系人的一周课》是今年给自己最好的礼物,也是今年的总结。

也谢谢悄悄在上课前送我礼物的两位朋友💕




Friday, December 22, 2023

热血青年



没睡饱+开超过7小时的车,脑袋快麻痹。最后一天课+结业礼宛如隔世,很多细节好像回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我结巴的把结业稿讲完,还有校长分享的不为人知小故事。


中华民国宪法起草人张君劢下南洋时,曾告诫其马来西亚学生不要开车,专注做学问,车子交给太太。经过今天后我很认同,开车是很消耗脑力眼力体力,所以决定继续专注开车,做学问的大事交给搭公交的朋友们😉


哦,想起下午新认识的爱搭公交朋友。中午下课时,同学群组有人发问谁有回槟城想搭顺风车。我先点开他的人头照,如果顺眼就载,否则就当着没看到,很现实。可是他没人头照,就私讯他住哪个角落,他要去才能园。啊,怎么又是北海,看来老天要我载他。后来被纠正,才能园在北赖,介于北海和大山脚之间,嗯,对我这岛民都属于对岸,没差别。


到底谁会是共车之友,在走廊等一会儿,终于看到一个男生匆匆托着行李赶过来。看起来应该是可以聊天的对象,果然一路上口沫横飞。


有朋友要我小心,毕竟是载个陌生男子。我说不用怕,我比他man😌


8个小时相处,应该什么家底都被我挖翻?没错,他滔滔不绝分享筹备着社区乐队,筹备新年街头庙会,还打算明年要报读新纪元教育硕士课…还有家里多少人口、关系如何、人生计划、多少产业、家里布置喜好……应该没漏了吧?


最后老天没带我去北海寻宝,倒是让我莫名其妙认识了一位热血青年。希望他继续做大学问,而我只想睡饱继续做春秋大梦。


#中文系人的一周课

Thursday, December 21, 2023

籍贯与美食

真的不要以为中文系课都是老kk,经典多理论多,离我们太遥远。下午场安焕然老师用亢奋语调和播放许多诱人美食图片,讲述不同籍贯与饮食文化,把现场所有人搞嗨了,仿佛是场美食talk show,美食谁人不爱呀!😄


潮州饮食文化偏精致,主要是当地人生活比较悠闲,加上物产太丰富,可以慢慢享受精致食物。


“潮州菜强调清与鲜,鱼汤是鱼骨头慢慢熬出来而呈乳色,绝对不像本地偷懒加奶,真是破坏文化!潮州菜的佐料只是提味,不会盖过主材料味道。”


潮州肉骨茶和巴生福建肉骨茶就很大对比,潮州吃的是肉骨鲜甜,汤可以不喝,但福建讲究的是浓汤,两个籍贯处在不同地理环境和生活背景,就造成饮食的差异。


客家人大部分住在山区,农耕为主,料理比较粗糙,杂,咸,香。木耳炸肉就是代表之一,老师的照片一放出来令人哄堂,呈盘确实也太缺乏美感😂还好老师接着提醒我们明天可以吃客家咸汤圆过冬,让客家菜看起来没那么low。


最初以为老师是潮州人,非常推崇潮州菜,最后提到他家会煮海南菜。他说,客家人食物是卖给客家人吃,因为客家人口多,但外面卖的海南面和海南鸡扒,还有海南人开的chicken rice shop统统都不是卖给海南人吃,主要卖给非海南人和友族吃。哦,原来海南人走路有风,是因为有生意头脑。


每个籍贯都讲究吃,那语言呢?陈湘琳研究不同地区的方言(承传语)保留情况,发现马六甲华人用最多马来文,当地福建话已经不多见,至于保存最好是方言是广东和客家。


她的调研也显示吉隆坡客家人的华语最标准,最不标准是乔治市福建人,参杂许多英文。同时,最年轻群体更倾向标准华语,如不再用“巴刹“字眼,都改用“菜市“。


也许是近年小学推崇使用标准华语,在我念书时代方言盛行,方言很烂的我完全体会到什么是“语言错位“,朋友们用方言聊很开心,转头看到我就冷掉,他们被迫跟我讲华语时,少了那份自在感。


研究华人政治与社会的黄薇诗老师说,槟城国民型中学虽是改制中学,华语节数也比独中少很多,但中文水平属于不错的。咦,我这smjkpc生好像例外,spm华文考得挺烂的😂


虽然同是国民型国中,但对老师讲述钟灵国中在1956年6月忽然宣布接受政府成为全国首间改制中学,伤害当时华人社会的故事竟然未曾听闻。


钟灵校长也是教总领袖,却在三大机构还在争取政府无条件资助华文学校之际,贸然让学校接受政府半津贴改制献意。就算学校后来办得再好,对华社确实是一种情感上背叛。


昨天蔡晓玲提到散文创作结尾尽量让它看起来不像结尾,不过这里是fb文体是允许虎头蛇尾,毕竟华教课题万字写不完也写不清,今天功课就这样草草结束咯,吃美食比较重要。


刚才下课后,脑子塞满各种籍贯食物,到底该选什么当晚餐。最后直驱住家附近的餐厅等开门,不为籍贯也不为地域,只为美食。傻傻的,点了明天回乡就可以吃到的槟城福建炒😅




Wednesday, December 20, 2023

性格造就命运

 


去年时评人讲吕布三姓家奴故事,当官的不断跳槽只为了升官发财,这样的历史不断重演因为人性没变。

今天诗傧老师分享史记里的伍子胥人生故事,一生遇到两个小人,令他人生走向巅峰,也走向毁灭,因为性格造就命运。


楚平王派使者费无忌迎接美女孟嬴,让她与太子完婚,没想到第一小人费无忌却怂恿楚平王抢自己孩子老婆,再挑拨离间他们父子关系,最后谗言干掉太子老师伍奢及两名孩子,免他们替太子复仇。大儿子伍尚选择赴死替父亲守孝,小儿子伍子胥逃走投奔吴国,展开复仇之旅。


性格刚烈的伍子胥多年后带吴军杀入楚国,挖出杀父仇人楚平王尸首鞭打泄愤,行为太过激进不被认可,更令被越国贿赂的第二个小人吴国太宰伯嚭有机可乘,以其个性大做文章,最终被吴王赐死。


贪婪令楚平王失去儿子;刚烈令伍子胥成功复仇也败在小人手里;猜忌令吴王夫差赐死忠臣断送江山。


诗傧说,历史人物遭遇提醒我们在管理上需接纳逆耳之言,远离小人摆脱内耗,关注人心变化。读历史目的不是了解人性丑陋,而且让我们纠正不好的部分,更珍惜好的人性和管理。


她在工作管理上深受两位史记人物影响,刘邦的善用人才和唐太宗的从善如流。她认为,中文系人最宝贵的资源是懂得许许多多经典著作和历史人物,随时都能为她所用。好羡慕,我能借用的历史人物大概只有费曼,爱因斯坦,爱迪生和丘吉尔。


廖文辉老师分享读四书的经历,特别强调任何学问用不上都不是学问,要对人类国家有用的才是学问。看来中文系生又胜理科生一回合,物理理论隔一段时间就被淘汰,平时也根本用不上,读了也只是图个爽字。


撇开严肃学问,那轻松的小说散文又知多少?《先让英雄救猫咪》把电影分类为10类型,蔡晓玲老师则引用吴明益的九种作家风格,对中文小说家进行归类。


从莫言《红高粱家族》,朱天心《我记得》,朱天文《荒人手记》,李昂《杀父》,苏童《天使的粮食》,张大春《四喜忧国》,骆以军《遣悲怀》,韩丽珠《风筝家族》到董启章《V城系列》9种小说家,名字是耳熟能详,但这9本小说完全没看/听过。





下课后会有兴趣找这些名作家的书来看吗?嗯,应该不会。引起我兴趣的反而老师最后介绍的散文作品刘梓洁《父后七日》,用诙谐笔触写返乡奔父丧七天的故事。刚好有类似经历,想知道作者的内心变化,如何不用悲情文字写出悲伤。


好快,已上完第三天课,午餐阵容从原本独自用餐,到变成六人鸡啄不断,好不热闹。不过这应该是最后一天大聚餐,接下来两天午餐时段来去冲冲,像灰姑娘午夜后打回原形回归独行,因为性格没变😂



Tuesday, December 19, 2023

十大排行榜

 疫情前曾听过中国王兆鹏教授讲述《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当时大感兴趣,心想如果新纪元也想弄个马华作家编年地图的话,会考虑毛遂自荐。还好最后没有,自己的时间也不够用,不能住海边。


今天再听王教授分享运用大数据,统计出唐宋十大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和诗句,依然听得津津有味。我对唐宋诗词是一无所知,但听他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再用文学与历史知识剖析,原来统计与文学竟能如此完美结合。


系统分析出的十大唐诗,第一名是崔颢的《黄鹤楼》。王教授当年发布分析后遭一些人质疑,怎么名气更大的诗人排在崔颢之后。也有人认为,大诗人作品众多分散影响力,小诗人只有几首著名诗歌,会占便宜。


不过,王教授认为,这与大小诗人无关,因为第一名和第二名分数差距大,就算改变参数,黄鹤楼依然是排第一。在作家引用上,就连李白公开追捧这首诗,还模仿这首诗写了《登金陵凤凰台》,加强数据公信力。




他也分析十大诗人,十大七绝,十大五律,十大七律,十大七古,十大宋词,十大……排行榜(省略千字)


他认为,经典是经历漫长时间洗礼,随着价值观变化,经典也会随之变化。他自称目前的系统只是1.0,希望未来有更多学者可以跟进,让系统更完善。


假如马来西亚也有科学派文科学者,理科生就能插一脚合作,到时文理一家亲,该多好。(又开始要住海边了)


下午,专研民俗学的廖筱纹老师分享她亲自到距离话望生20分钟车程的客家村布赖村调研,采集及记录当地客家人完整保留的文化。心想这样的研究工作很适合记者们,写完报告不只能帮忙保存民俗文化,还能当硕士论文,一石二鸟耶。


昨天的课,把非本科生与中文系的关系拉远了,今天的课感觉拉进一点点。被朋友问到没打算念硕士吗?没有,还找不到动机,暂时脑袋只想放空。


除了上课,午餐和晚餐与不同朋友有愉快对话,开始找回以前上课的feel。当学生嘛,上课就等午休下课与朋友聚聚,所以下课的相聚才是重点😄


美丽餐厅,有深刻对话


Monday, December 18, 2023

中文系人一周课

今天如愿光明正大上中文系的文学课,不用畏畏缩缩当旁听生。

在中六那年,开始看本地/大陆散文小说,加上我最喜欢的DJ是马大中文系毕业,对中文系有无限憧憬。挤进马大后,人在理学院心系文学院。


大一时常混中文系,旁听潘老师两堂课,还认真的交作业。相信我应该是唯一没报读课程,却有习作收录在中文系校园丛书的学生。后期还有幸可以旁听莫校长两堂中文课,但中文水平依然没多大进步。


尽管有过美丽中文记忆,由始至终我都自觉不属于中文系,今天《中文系人一周课》开课更确认此事。


永乐多斯老师提到,她和商晚筠因对文学的共鸣,从采访和受访者身分,秒变好朋友。两人曾看一部外语片,戏里出现美国诗人康明斯somewhere i have never travelled诗句,两人竟然能即兴就把整首诗朗诵出来。


林水檺老师带我们认识具备苦干韧性诗人特质的南唐宰相冯延巳,并讲述宰相与当时皇帝李璟之间一段小插曲。冯延巳在《谒金门》的第一句词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皇帝质问“吹皱一池春水,何干卿事?”冯延巳知道后,拍马屁回一句词“小楼吹彻玉笙寒”。林老全程讲课不用看ppt,随口朗读不同的诗词,听得我好汗颜。


当中文系生的第一个条件,要有超级大脑背诗词,我就不及格了。我这辈子没记得住任何一首歌词,连平时记录新闻人物讲的话,隔天就忘得清光,似乎只有中文系人才有背诵别人作品的本事。


关于马华文学,我承认是有点偏见,总觉得本地文学文字虽优美,但内容总离不开很土味的时代背景如马共、五一三、热带雨林……,再不然就内容很悲情,为什么就不能像西方文学著作理性探讨哲理,人性,灵性,生存?


今天从燕翎老师分享香港小说家刘以鬯作品多受南洋风土人情熏陶,才知道我缺乏的是离散和华语语系情怀,对马华文学共鸣就自然降低。这也可能是非独中生,被教育制度同化了,离中文系核心有点远。


再来诗傧老师开场悼念最近骤世的中国刘兴林教授,她第一次见可敬可亲的硕导老师就被追问读过什么书?读庄子哪一章节?所喜欢的那句话真正意思是什么?哇,换着是我肯定被淘汰,读过即忘呀,可能连书名都不记得。


永乐多斯说,上个月她看17本书,书类很杂,包括戏剧,建筑物,反而文学书不多。原本听了有点安慰,因为我已经没看文学书。没多久,她就列出中文系生应该读过的书单,一看就吓人…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古诗19首,五四新文学。咳咳,除了三国演义,其他几乎都没看过,连红遍世界的红楼梦我也没兴趣翻完。


不过,还是要谢谢老天没拦路,让我今天顺利上课,拉近一点与中文系的距离。当然,也让我清楚知道就算时光倒流能重新选择,我也铁定不选中文系,根本驾驭不了呀。


我身边中文系毕业生确实是厉害角色,可以轻松接林老师随口朗的诗词。幸亏,今天还遇到非中文系朋友,当被诗词带到另个时空还有伴😂


上课后的心得是,以后如果我们理科生被科技淘汰,希望无法被AI取代的中文系人能够有大爱地搭救我们👐🏻





第一天课就遇到很多生字,听不懂的诗词,第二天会不会更挑战🤔


林老师说,如果老板不懂得赏识你,也要自我欣赏,就像温庭筠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或王国维的“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