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12, 2020

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社群裡有不少人分享過這本書但沒引起我的興趣。單看書名,心想應該是很雞湯鼓勵做自己,再不然就是情緒管理類的書,我沒這方面困擾。不過myBook電子書館每月會送一本電子書,8月領了《原子習慣》,9月《機會效應》,10月《斜杠青年》,這個月就是這本書。既然書送到面前,就翻看吧。

一翻,我就知錯了。這是一本透過年輕人與哲學家對話方式,闡述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思想精髓及探討如何實踐自我改變。阿德勒是誰?他與弗洛伊德和榮格齊名,是心理學三巨頭,看過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在其他書看過榮格名字,但對阿德勒真的很陌生。阿德勒的思想顛覆當時傳統和主流,不太受落,所以沒廣泛流傳,沒想到來到21世紀,他的很多論點卻變成主流了。

當年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論是主流,認為過去決定一切,心理背負的傷痛造成現在的不幸,存在因果定律。阿德勒則認為任何過去經驗都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對未來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反而是你賦予過去經驗什麼意義,才是決定你的一生。

聯想到一個故事,兩個兄弟在一個酗酒家庭長大,20年後做哥哥的酗酒一事無成怪原生家庭,做弟弟卻事業有成,感謝家庭給了他動力往上爬。也許這是阿德勒想要表達的觀點,你怎麼定義事情就會決定你想要的結果。

阿德勒提出幸福三部曲“接納自我、信任他人及貢獻他人”,他斷言人類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像自卑、自傲、滿足別人的期望、炫耀不幸等等都與人際關係有關。要從人際關係中解脫及自由,首先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能接納自己及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向過日子,否則害怕關係崩壞下恐懼過日子,只是為別人而活,是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接著要把別人當夥伴,對別人有絕對的信任,並與人維持平等的“橫向關係”,坦誠表達感謝或喜悅,人際關係趨向美好。如果評斷別人,那是來自“縱向關係”,最終衍生人際關係煩惱。最後是貢獻他人,做些自覺對別人有幫助的事,讓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不是苦行式的自我犧牲。阿德勒認為,幸福感就是奉獻感,在不需要別人認同下,又能做自己追求的事,就是自由而幸福的人生。

最讓我喜歡的論點是,#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由很多的點(當下)連串起來。很多激勵學派把人生當成一條直線直到目標達成,像登山要登上頂峰才算成功,那等於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半途”中及不完整。阿德勒反對這論調,他認為人生線是由很多點串起來,人生就僅僅存在於剎那間,過去發生的事與“當下”半點關係都沒有,未來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這樣人生一直處於圓滿的狀態,任何年紀的“當下”生命結束,依舊是幸福的。他提出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

前幾天參加朋友喪禮,也在思考死亡的問題。小時候會覺得死亡很令人恐懼,從此失去一個人或存活的機會,長大後覺得死亡就像花開花謝自然不過的事。來到中年,又有新的解讀,我們都只是地球的過客,任何人或物都不是真正屬於我們,既然不曾擁有就沒有失去,也就不悲傷,我會選擇用曾經共有的愉快記憶送別朋友,想起她時都是開心畫面。今天再看到阿德勒這段,“普遍上人生是沒有意義,人生的意義是由你自己給予的”,更確定了我的選擇。

作者古賀史健年輕時拜讀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的著作《阿德勒心理學入門》,被阿德勒思想深深著迷,並希望有一天可以與他共同出版阿德勒心理學書。10年後這願望達成,兩人聯手出了這本暢銷書。這也印證了阿德勒的思想,每個人任何時候都可以改變,把世界變成你要的模樣。

書的最後一句:世界是單純的,人生也是一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