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4, 2018

快思慢想



曾經不喜歡說話時的自己,覺得自己沒辦法很準確回答別人的問題或無法當下貼切訴說自己的想法,甚至無法理解為何有時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不會坦承不懂,反而會不自覺把道聽途說的事或別人的觀點當成自己的,事後仔細回想就會懊惱,怎麼嘴巴跟不上腦袋。後來發現書寫時可以慢慢梳理思緒,可以表達出真實的自己後,才不再糾結嘴巴的笨拙。

除了嘴巴與腦袋不協調的事情,偶爾會察覺到自己各種不理性的行為舉止,如對人事的偏見或偏好、明明看到A解讀成B的錯覺、冰淇淋不溶解3小時的自動聯想、股市裡追高殺低的不理性、過度自信低估風險的直覺、第一印象以貌取人等等。過去會覺得可能是壓力、精神狀況不好或情緒不佳造成,原來這一切早在《快思慢想》解答了。

這本書真是讓人看得又愛又恨。愛,因為作者康納曼用許多的科學論述和實驗剖析大腦思考運作機制,逐一解釋思考時存在的各種偏見與捷徑,過度自信及錯誤判斷,解開心中的一些謎團;恨,因為這本書雖然號稱作者最平易近人的一本書,用簡單易懂的實驗佐證,可是讀起來挺耗費腦汁的,停停看看,一個月多還未讀完。

作者在這書裡推翻了傳統社會科學家對人性看法,即“人是理性的,他們的思考大致是有理智的”及“恐懼、情意及仇恨等情緒解釋了大多數情況下,人為何失去理性”,他憑著推翻這概念得到經濟學諾貝爾獎,後來也成為了行為經濟學重要基礎。到底他的思想結晶是什麼?他用系統1和系統2描繪大腦的“快思”和“慢想”。

系統1是自動化運作,快速反應、依賴直覺思考、見多識廣及很會聯想、擅長編故事,一旦眼前有任何狀況會馬上做出反應,但也因此容易上當、以偏概全、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情全貌、任由損失厭惡及樂觀偏見等錯覺引導人們做出錯誤的選擇。

系統2是要花費力氣思考、動作比較慢、擅長邏輯分析。當系統1無力解答問題都會都給系統2處理。它雖然不易出錯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判斷結果。如數學題1+1,系統1會馬上解答,但17×24,必須要啟動系統2慢慢計算,很消耗力氣。

就因為系統1和2的特質,作者把焦點都放在容易出錯的系統1,透過徹底了解系統1出錯的各種可能,如光環效應、月暈效應、慕勒賴爾錯覺、心情放鬆傾向直覺判斷、小數原則、錨點效應等,才能有意識地謹慎及避開錯誤與偏見。

如果你有耐心讀到這裡,千萬不要以為這本書就是這一丁點內容或深澀,是我沒能力總結它豐富淵博的學識內容,也因為我的系統2過度消耗及開始懶得繼續寫下去。頓時明白作者為何寧願花時間關注系統1,也不會要求加強系統2,因為那是事倍功半的做法,還不如提升系統1直覺的準確度更有效。

以後遇到一些言行不知所謂或不理性的人,不要再罵人家沒有用腦,他們都有用大腦的系統1的。如果真的控制不了自己的系統1要罵人,就罵對方“沒用系統2”,若對方好奇什麼是系統2時就叫他看這本書,讓他們變成有讀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