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3, 2018


走進樹林前,有成群的猴子在旁嬉戲,越往裡面走,越寂靜。忽然瞥見一隻猴子佇立在高電纜上,那麼離群,那麼孤傲。它的身影和其他猴子不一樣,一時好奇就站在電纜下引它注意,等它回眸。它一轉頭,我忍不住笑了,它頂著像愛因斯坦的爆炸頭,塗了白色眼影和白唇膏,很搞趣。谷歌它的學名是眼鏡食葉猴(Dusky Leaf Monkey),被列為接近瀕危級別動物。

看著它,想起以前和猴子打交道的日子。高中時代,有次和朋友到水壩的涼亭看書聊天,忽然四周枝葉搖晃,下一秒鐘我們被一群猴包圍。最德高望重的猴爺走到我腳邊,怒視著我,還露出尖牙。也許它期待聽見尖叫聲,可惜我是不懂得尖叫的人,就跟它互望,互相消耗時間,最終它大感無趣走開,留下猴孫繼續“看守”我們,大約耗了半小時才放生我們。

在大學住宿舍時代,也常和猴子正面衝突。有次回到宿舍樓梯口前,有位馬來同學尖叫逃出來,不知情的我如常走進樓梯口,一到裡面就嚇呆了,沿著樓梯扶手都是大大小小的猴子。不過,沒有人/動物可以堵我的去路,於是豁出去繼續前進,心想大不了兩敗俱傷。奇蹟出現,我每踏一個梯級,它們就往後退,最後我絲毫無損地回到房間。那時認定,猴子和人一樣,是欺善怕惡的動物。

還有一次,一走出宿舍房門,就看到走廊外的垃圾桶都被猴子翻倒,其中一隻猴子在我房門外的圍欄上,囂張地望著我。它忽然作狀嚇我,惹怒我,我向前衝去要掐它。它被我突如其來的動作嚇壞,碰一聲,它從二樓圍欄掉下去。當笑話的數日後,報應來了。一直找不到在天台曬的褲子,原來被猴子摔到樓下,輸不起的傢伙。還好只住一年,不然會鬧出猴命。

數年後到巴厘島,參觀山上一座神廟,站在圍欄旁找好拍照角度。忽然一陣風,接著眼前一片朦朧,眼鏡竟然跑到不知何時出現的猴子手中。它拿著眼鏡搖晃,接著時間停頓了,它手一放,眼鏡以光的速度掉入山崖,跑來“救援”的猴主人聳聳肩無能為力。那時,我像《與神同在》的冤魂,對猴子充滿仇恨,想找機會報復。

後來,有次走在公園,看見有人準備餵食猴子,一群猴子湧過來,心裡替他捏一把冷汗。我遠遠望著對方,他從容地餵食,還喝住幾隻欲搶食物的猴子,猴子對他是敬畏的。我腦袋轟隆,怎麼欺善怕惡的猴子會雙重標準。

那一刻發現猴子也像一面鏡子,你對它有敵意,它也不會客氣。就這樣心中醞釀很久的恨忽然消失,從此人猴和平相處。後來,見過猴子在樹上對著經過的一位晨運客撒尿,對方破口大罵還擲石子,我會心一笑。

以前很憤青,竟和猴子一般見識,容易失控。看著食葉眼鏡猴,不禁在想,如果當年遇到的都是這外貌可愛的猴子,也許故事會大扭轉。

Friday, February 09, 2018

倒帶

這兩天啃著英國作家Martin Amis的翻譯小說《時間箭》,還翻看不到五分之一,就忍不住想分享。 《時間箭》用倒敘方式講述一個納粹軍醫亡魂重返自己的軀體,用局外人角度倒帶看著自己過去的一生。雖然還沒看到故事高潮,但已經被“倒帶”畫面震撼。

 主角(灵魂)一開始無法理解為何他(軀體)和人們走路方式都是倒退,汽車也倒退行駛,車子有5個倒檔,却只有1個前進檔(R字母),就連說話詞句也倒轉如“嗎好天今你?”。主角寄居在自己軀體久了,漸漸聽懂人們的對話,也習慣倒退的步調。 

不過,主角有時搞不清自己是好人還是壞人,他曾在街道上搶走滿臉笑容小孩手中的玩具,小孩忽然神情茫然,而他只顧到商場把玩具兌換現金。他也試過搶走嬰兒手中的糖果,只為了5分錢。
他一天的生活更精彩,晚上甦醒,早上睡覺。每晚醒後的2、3小時是閱讀時間,從八卦小報專欄的最後一行字開始。用餐時間,他挑了乾淨碟子,用水沖洗後變成油滋滋碟子,垃圾桶的食物屑開始出現在碟子上,然後食物湧上口腔,他用湯匙把食物移到碟子,最終排成完整的食物原貌。之後丟進鍋裏烹飪、用刀把食物復原、裝回袋子,然後還原拿回給超市換取金錢。

這小說新穎寫法真是大開眼界,讓人用倒帶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動作和節奏。想起之前在公園,常遇到一位晨運客總是倒退繞著步道走。有次我趁公園無人時,也有樣學樣倒退走路,走得戰戰兢兢的,畢竟腦勺沒長眼睛。不過,眼前的風景立刻變了樣,平時兩旁樹木是倒退,當下的樹木是前進的,有種視覺上的衝擊。

如果大鏡反射著的倒帶世界是存在,它也許是失意者的天堂。原本失去的都得回、被人欺壓的逃離魔掌、生病的變康復,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都相反的呈現。不過,就算不如意的事會以最初最好的方式結束,我也不會選擇倒帶活著,因為我仍舊需要倒退重新經歷它們,它不會憑空消失。

這小說的出現,讓我不太敢亂吃年餅,因為腦裡一直浮現小說主角如廁時的倒帶經歷,先抽水,然後浮物出現,接著……(不想文字轉述,自行想像)。一想到這畫面,就覺得倒帶人生很可怕,我可不想嘴巴變出的食物是源自於馬桶。

19/2/2018


Thursday, February 08, 2018

黑猩猩

提早把囤積的“過年乾糧”開封,吞掉了這本只有99頁的《你發現黑猩猩了嗎?》。到底什麼是“黑猩猩”?原來,它是哈佛心理學家Daniel Simons研究視覺心理學所拍的30分鐘短片。

短片內有6名籃球員,分別3個穿白衣及3個穿黑衣。白衣球員負責傳球給隊友,在過程中一位穿全黑衣服扮黑猩猩敲胸口的人慢慢走進場,在球員之間穿梭然後走開。短片播放前,觀眾被指示計算白衣球員把球傳給其他隊友的次數。

研究結果,大部分人顧著計算而忽略了“黑猩猩”,但第二次重看時心裡已有準備,馬上就發現“黑猩猩”。“黑猩猩”隱喻著人們常有的盲點,錯過一些顯而易見的事。

作者也利用許多小測試,揭示大腦如何工作。當大腦處於壓力狀態下,它傾向將專注力集中在它認為很重要的細小事情上,以致忽略大局,因此無法從全新及獨特的角度看待事情,錯過了很明顯的解決辦法,讓“黑猩猩”溜走。

1935年美國杜邦公司僱傭研究團隊研製與絲相同性能的合成物質,但研究出的物質強度和外觀都和絲有很大差距,研究隊受到很大打擊。一位研究員卡羅瑟斯就索性研究起這失敗品的彈性,看它可以拉多長,沒想到拉出的長度可以環繞整個實驗室,最後誤打誤撞導致“尼龍”的誕生,改變了世界。他把原本的問題暫時擱著,保持開放及娛樂心態,用全新及獨特的視角看待事情,最終發現眼前的“黑猩猩”。

作者認為,大腦通常對想觀察的東西會出奇敏感,如飢餓時會很快發現哪裡有食物,因此在解決問題時可以利用大腦的特性,先把問題記在腦裡,但不需要費太大力氣尋找解決方案,大腦會無意識地在四周搜尋任何可行的解決方案。盡可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不要輕易接受第一個閃過的觀點,甚至可以將世界顛倒過來看,就會發現“黑猩猩”。

好喜歡這“黑猩猩”論點。想起之前替朋友找人遇上防火演習,原定計劃泡湯,當腦袋放空時,忽然靈光一現,可以利用防火演習找到目標。當時只能用“相信生命”原始力量來詮釋這件事,聽起來很玄,原來背後是如此科學。 這也可以解釋最近發生的一件事,當腦很擁擠很急時要擬一份資料,很不順暢。當腦袋放空後寫起來順暢許多,然後再擱著一天一夜,收集別人的意見後,又有新的觀點進來。

書裡有個小結,“我們探索、想像、變換不同視角,我們變得更獨特,我們幽默。結果“黑猩猩”聽到了你的笑聲,它走過來參加你的聚會。”看來常看周星星電影的人也能輕易發現“黑猩猩”,可惜我懂得太遲,腦袋太死板了。忽然好想研究大腦思維運作,本地有這學科嗎?

8/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