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7, 2021

雨果《93年》

 如果你是正職英勇將軍,擊退敵軍後發現3名人質小孩被困在上了鎖的鐵門房間,火勢越來越大卻半點法子也沒有,忽然已潛逃的敵人首領折返,打開門衝進火場救出小孩,自願被捕等處死。一個營救小孩的敵人到底該不該處死?一個戰績輝煌但放走敵人的將軍該如何處置?

這是法國作家雨果最後一部小說《93年》裡的兩難情景,把人性矛盾刻畫得淋漓盡致,看得好揪心。小說是以1793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一段恐怖統治歲月為背景,當時國王被殺君主制度廢除,建立共和國及設國會公民,但內部派系分裂,暴力獨裁派控制國家。保王派痛心好好的國家體系被摧壞而復仇奮戰,革命暴力派則為殲滅造反的叛徒而戰,而故事裡安排無辜農婦與3個小孩小角色,戲劇性引爆所有的矛盾和衝突,也把善與惡,希望與絕望,鐵面無私法律與人道等二元對立的事情攤開來,讓人重新省思一遍。

翻譯小說,很多人都不愛看,覺得文字讀起來不流暢或翻譯不到位,寧可看原著。不過高中畢業後接觸幾本經典翻譯小說就深深著迷,哪怕翻譯得生硬也不影響閱讀的投入感。總覺得老外的小說很有思想深度有哲理有創意,故事豐富紮實,看完會迴腸盪氣心情澎湃,這是意境唯美文字優美的中文小說給不到我的感受。

在眾多喜歡的作者中,雨果排在前面,一開始是被《鐘樓怪人》和《悲慘世界》吸引,後來陸續找他的其他著作《笑面人》及《海上勞工》來看。雨果被譽為浪漫主義作家,明明它的作品有很多政治色彩,通常悲劇收場,主要角色都會死,難道悲劇也是浪漫行為?這次重新谷歌,發現我誤解了浪漫主義文學,此浪漫與燭光晚餐無關,是那個時代社會動盪人心鬱鬱不得志,書寫的人物多數體現感情和行動的矛盾狀態及悲劇,難怪雨果是代表人物。

這本《93年》是6、7年前買來囤糧,怎知後來看書口味變了,它被打入冷宮。前幾天在書架上瞄見它,感覺到它的呼喚,一翻看就被故事吸引住,那麼多年舊愛依舊令人心動。

屋裡的人看到書名,笑說93年自己還很小,當我清喉嚨說,這是1793年法國大革命時代,她們立刻露出OMG的表情,趕快轉換話題。是啦,年齡是代溝,喜好也是代溝。世界閱讀日已過了,想想閱讀還挺適合孤獨的人,不求與旁人有共識,只盼與作者有共鳴。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