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8, 2018

《錯覺》


《錯覺》這本書是探討人為什麼會犯錯,很多時候犯錯後仍無法避免再繼續犯錯,有的錯誤在事後看起來顯而易見,但當下卻沒人發現……

1.視而不見
演員Burt Reynolds到酒吧喝酒,當時隔兩個位子坐著一個身材高大男人在大吵罵髒話,對面有一對年輕情侶。他轉過頭要對方留意點,有女士在場。那男人轉過頭說,嘿小子,管你屁事!,衝著他來。他被激怒,回身一記右拳打在那人頭上,接著對方噴到15英尺遠,倒在走道上。在男人飛起來時,他才發現對方沒有雙腿。酒吧門旁有一張明顯折疊起來的輪椅,他卻沒有發現。

原因:視覺錯誤,通常我們只注意自己感覺或希望看到的那一部分

2.忘記(名字、面孔、密碼、藏起來的東西……)
大部分人不會準確記得硬幣鈔票內的圖案和數字位置,有時會把一些相近的名字搞錯,甚至錯誤辨識嫌疑犯面孔。

原因:不管多努力都記不住,因為沒有賦予這些東西意義。讓東西變成有意義就會記得。

3.直覺/第一個印象
研究人員請20名志願者品嚐5種葡萄酒,分別貼上510354590美元標籤,品嚐後他們的回答和標籤一樣,喜歡那些價格越高的葡萄酒。事實上,90元的酒是10元酒,5元的酒是45元,但品嘗者都沒發現。

原因:價格、色彩、外形都會影響第一印象,不管有關印象對還是錯,很多人傾向堅持自己最初的選擇

4.戴有色眼鏡/事後孔明
我們在回憶過去做過的事時,本能傾向把過去的言辭和舉止回想得更美好。我們傾向帶著粉紅色鏡片看待自己,不自覺自我美化,無法客觀公正。

在珍珠港遭偷襲事件,很多歷史評論家傳達一個暗示:早就料到會發生這可能。事實上,事件發生前,災難訊號模糊不清,直到災難後才看清信號的預示。我們常意識不到,自己本來就心存偏差

諾貝爾獎得主Daniel Kanhneman曾評價人們很少會改變自己的觀點,他們不會意識到自己在改變看法,大多數人在改變看法後,還重構自己過去觀念,讓自己相信以前也是一直都這麼想。

原因:知道事情最終的結果會影響到我們如何看到或回憶過去的方式,不管針對的事情多麼微不足道,這種影響還是真實存在的。

5.一心多用

美國東方航空401航班飛機師Robent Loft在最後一次飛行時覺察到飛機好想有點不對勁,指示燈沒有閃亮,他在飛機平穩飛行時檢查問題,他請副駕駛員一同檢查,還是沒發現。於是叫值班的機械師過來,當天的機修工也在駕駛艙,也一併叫來研究。很快飛機進入無人駕駛狀態,飛機越飛越低,機長忽然意識到,但飛機最後5秒墜毀,機上99人全部罹難。造成這災難的只是一個價值12元的指示燈。

原因:一心多用=遺忘,多任務同時處理會分神,會忘掉自己原本要做什麼,這種遺忘出現比例是40%

6.周圍環境干擾判斷

英國研究員在雜貨店安置一個錄音機,錄音機下擺放法國葡萄酒和德國葡萄酒,價格和乾度相近,當播法國音樂時,法國葡萄酒銷量超越德國,播德國音樂時,德國葡萄酒超越法國。顧客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購買行動被音樂影響。

當面對損失狀況,人們傾向冒險,當考慮能夠得到多少時,會變得保守,只想把握自己能夠確定的時。人會被身處的狀況,作出不一樣的決定。就像在投資或治療時,若已患病或虧損,會願意冒險,反之亦然。

7.熟視無睹

演奏家戈爾德夫經常使用《勃拉姆斯隨想曲》曲譜演奏,卻一直沒有發現印刷中有一個明顯錯誤,直到有一天一位水平較差的學生按譜子演奏才被發現。其他作曲家、出版社、校對者,還有鋼琴家都沒人發現這錯誤。

原因:這種校對失誤揭示人的認知是節約導向,注意到一些事情的同時會忽略其他事情,大部分注意力會注重在前半部。越是擅長某件事,越傾向在那件事上走馬觀花,太熟悉而沒發現一些小錯誤。

8.大腦偏愛簡潔

心理學家F.C.bartlett做一個實現,把一篇《幽靈的戰爭》故事給20個英國人讀一遍,隔一段時間再讓他們回憶重寫把故事寫出來。最後發現故事被縮短一半,細節被砍掉,甚至重新編造,把故事變得更合理。

原因:大腦習慣把複雜的把事情簡化,人很難把滾瓜爛熟的東西一字不差寫出來,傾向把它放進自己對外面世界的理解方式,會用自己的敘述方式複述故事。在這過程,故事已經不是原本的故事,變成新的事件。

9.過分自我感覺良好

加利福尼亞大學經濟學教授伯克利研究美國3家健身俱樂部的8000名會員,大部分會員傾向於對自己過分自信,相信自己會經常去健身,簽了半年或一個月協議,而不選擇依據參與次數結算的付款。最後這些會員都付了比實際消費多的費用,平均每人多付了700美元。

原因:自負是人類非常普遍心理特徵,人們高估自我控制力。

A如何跳出固定思維模式

練習,練習,再練習

不斷地,有目的地加以練習,會產生大量專業知識,可以降低錯誤發生。讓腦袋變成大型圖書館,隨時可以任調取。

B如何不做糊塗蟲

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被自己的偏見誤導,過分自我感覺良好,事後孔明及其他心理傾向,把自己的判斷引向偏差。

真正要消除錯誤,必須追根溯源,深入找出問題根源,才能擺脫錯誤重犯。而尋找錯誤根源,不應只是回頭看,尋找犯錯的人,還要深入看是不是存在系統性錯誤。

C為何高估未來收益

大多數人會自然地預測自己將來的生活狀態,但對未來生活的想像與真正到了身臨其境的狀態通常出現很大差異。就像問健康的人若以後得重病,會不會接受化療延長生命3個月,沒幾人會接受,若問已經重病的人,他們願意接受。

人在預測自己將來生活狀態時,確實存在系統性判斷錯誤。有調查一些做結腸造口手術病人,一半有機會病情好轉,一般可能餘生只能把糞便排泄到身上的袋子裡。一般人會猜等待病情好轉的病人情況會更好,人都討厭一下子接受最終結果,希望看到可以改變的結果。可是調查表明,那些接受徹底的手術患者身體更快改善,對自己的生活更滿意,反而等待康復的患者對當下境況更不滿意,不快樂。

人在面對無法改變某些事情,會學著適應它,越快適應會感覺越快樂。反而過高的希望妨礙了適應過程。

總結

要降低以上的偏差,可以通過考慮負面因素、讓配偶來做校對、多睡一會、保持心情快樂……得到改善。更重要是了解生命的價值,有決心和毅力重新調整生活。很多錯誤是把時間都花在原來一直做的事情上,卻沒有花在下一步如何做。

“能讓人感覺快樂的,不是你在哪裡生活,而是你在怎樣利用你的時間。”



個人想法

這本書與《快思慢想》的內容相近,分析各種人類沒有察覺到的慣性錯誤,所以這世界最不可靠的是自己大腦發出的第一個聲音和反應,往往都被情緒或衝動所控制,並不理性的。

想起以前自己工作上錯誤時的糾結自責,再不然上司口頭禪“源頭的錯”,把所有的責任都壓在身上,放大微小的錯誤,事實上有些錯誤根本不是提醒12分精神就會發現問題,如果有的選擇,沒有人會願意讓自己犯錯,踐踏自己的名聲。

現在不會再用這種大腦上的慣性偏差,來懲罰自己或別人,心情舒暢許多,可以把焦點放在更好的地方。喜歡總結的最後一句話,把它改成自己的版本。

“能讓人感覺快樂的,不是你不再犯錯,而是你把焦點放在進步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