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14, 2018

再想一下



這本書停停看看好幾回,被很多書插隊。內容有點深澀,引述的例子陌生沒產生共鳴,無法一口氣啃完。

書裏主要歸納人們在投資時做決策犯下的錯誤。有的接受樂觀和優越感假象而忽略了外部觀點、有的被定錨效應影響只聚焦在狹隘的焦點、有的太盲目相信專家意見而思維固守陳舊、還有的依賴立即情緒反應,而不是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結果作出中立的判斷,徒增風險。

在眾多影響判斷因素中,最醒腦的莫過於“光環效應”(halo effect)。當一間業績普通的公司忽然表現亮眼,受到很多的好評和追捧,放大了它的成功事跡,把公司的特質如卓越領導力、高瞻遠矚的策略、嚴格的財務管控等附加在公司成功之上,並建議其他公司也擁抱這些特質。
當它有一天回歸到過去的平均值或正常水平,旁觀者認為這些特質全都出錯了。事實上並非如此,公司依舊是同樣的人用著同樣的策略管理著同樣的業務,只是光環效應影響了人的認知。同樣的,業績忽然變差的公司總會被人放大其缺點,把其表現傾向極端化,被人唾棄,這時的光環效應成了反向指標。

書中引述研究結果,那些登上《富比世》和《財星》雜誌20年封面故事的公司,熱捧公司在文章發表2年內,異常報酬超過42%,經營績效慘淡公司投資報酬落後35%,但2年後,這些被批評的“爛公司”股票績效竟超越那些被贊揚的公司,超過30%。

光環效應用在其他領域也蠻貼切的,如在國內政治圈也可以看到誰頂著光環效應吃糊,誰被反面光環效應打壓。用在人際關系上也行,有光環的人如果有天作出與你意見相左的事或不小心踩到你的底線,光環效應消失後,你會失望甚至疏遠對方,事實上對方的特質由始至終都是如此,只是你當初沒看清。

有時,要看清事實作出好的判斷真不容易,除非我們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也許就如巴菲特爺爺說的,“You only find out who is swimming naked when the tide goes out.”(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誰在裸泳。)在好景時,是看不清這只股票到底好不好,只有在市場大跌時才知道哪只是潛力股。

最後引用作者的結論,在瞬息萬變的環境裏,沒有任何簡單公式可以確保成功,作出重要決定前,“再想一下”。

對,再想一下。


14/4/2018


《再想一下:好決策與關鍵思考術》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