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7, 2018

梁漱溟



這本書是有魔力的。選足6本書離開圖書館前,隨意瞄一眼手推車上沒人整理的書,就被《這世界會好嗎?》書名吸引,再看書脊上印著最近第一次聽過的名字“梁漱溟”,不由自主把它抽出來。隨便翻翻,還好不是引述一堆古文,於是淘汰了一本書,把它帶回家。 原本它是排最後的佳麗,不知何時跑到桌面。做工時瞄到它,看著小說時也瞄到它,他的神情似乎告訴我,你再不翻我翻臉。最終妥協插隊,打開了它,走進長長歷史隧道。 書是美國歷史教授艾凱在1980年訪華與當時87歲的梁漱溟展開十幾次對話的完整錄音內容。梁漱溟本身就是個活生生歷史人物,經歷橫跨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國共內亂、文革到鄧小平時代。是佛教徒,又是儒學家;支持毛澤東的改革,又可以替蔣介石出主意;在北大教哲學,又親自參與鄉村建設。這樣的人物背景難怪會吸引外國人研究他。

裡頭很多歷史事蹟是我第一次看,但梁口述得有血有肉,特別是講述與赫赫有名人物的接觸及對他們的評價,如毛澤東了不起偉人但晚年就不行、蔣介石太自私不信任人、周恩來完人無可挑剔、陳獨秀能打開局面的人很有力量、李大釗表面溫和骨子裡很激烈、康有為欺騙人、張君勱忠厚老實…… 終於知道為何學校歷史書讓人提不起劲,因為太表面,不夠立體化。

梁漱溟談到佛學和孔子。他不主張中國內亂時期貫徹佛教,因為若每個人關起門念佛,社會更消極更亂,應該要鬥爭防止軍閥亂起來。他也認為五四運動開創了新思想,社會批判孔子是難免的,因為歷代皇帝把孔子當成宗教,讀書人要拜孔子要守禮教,反對僵化禮教是自然趨勢,不必責備,況且動搖不了中國的根本。哇,這和上一本書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樣,錢穆狠批維新變法五四運動的破壞,更指清代後近代中國是沒有思想的,除了孫中山。兩個同時代背景,同樣新儒學派,同樣95歲過世,思想如此不同。一個自稱沒有讀古書的社會實踐者和一位飽讀古書的學術研究者,比較深得我心的自然是前者,因為我也沒讀古書。

我喜歡他對孔子名言的見解。他認為,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孔子在40歲時並不知道自己50歲的進步,因為當時還沒到那個水平。既然孔子都不知道,旁人怎麼知道,如果不知道就不要講知道,不要詮釋。孔子只說自己的生命,為自己的生活在說話,沒有講述社會科學、政治經濟或其他事。天,如果孔子都在寫自己,我們從小被灌輸一堆經過別人詮釋的觀念和道德規範,活在偽孔子的影子裡那麼多年,豈不是冤枉。

書翻到後面,看懂了梁漱溟的世界觀,是樂觀的。他認為也許眼前很多局勢不是理想的,但都是時代所需,世界最終會從資本主義轉向社會主義,從個人(人與物)走向社會關懷(人與人)。他說,中國最困難時代是在內戰時期,已經過了,會慢慢越來越好。這想法若套用在這個國度,也挺符合這裡的主流思想。

整個訪談經常都會出現“(笑)”字眼,梁漱溟除了很有耐心講述,常會對美國教授或自己說的一些話發笑。美國教授很勇敢地幫我問了一道問題,當年認識您的人都說你板著眉頭根本不笑,可訪問時覺得你很幽默常常笑。梁說,旁人看我好像面孔有點嚴肅,幽默感這評定還是由旁人評評好。😄😄用現代話,就是我媽把我生得這副容顏有何辦法。

曾經整理過錄音訪談內容,根據錄音逐字逐句轉換為文字是挺消耗力氣的事,因此看這本書會多加感情分。滿足地合上書,不禁在想,能夠與自己畢生研究的對象促膝長談,繼續把他的思想傳播下去,是多幸福的事。
17/7/2018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