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內有6名籃球員,分別3個穿白衣及3個穿黑衣。白衣球員負責傳球給隊友,在過程中一位穿全黑衣服扮黑猩猩敲胸口的人慢慢走進場,在球員之間穿梭然後走開。短片播放前,觀眾被指示計算白衣球員把球傳給其他隊友的次數。
研究結果,大部分人顧著計算而忽略了“黑猩猩”,但第二次重看時心裡已有準備,馬上就發現“黑猩猩”。“黑猩猩”隱喻著人們常有的盲點,錯過一些顯而易見的事。
作者也利用許多小測試,揭示大腦如何工作。當大腦處於壓力狀態下,它傾向將專注力集中在它認為很重要的細小事情上,以致忽略大局,因此無法從全新及獨特的角度看待事情,錯過了很明顯的解決辦法,讓“黑猩猩”溜走。
1935年美國杜邦公司僱傭研究團隊研製與絲相同性能的合成物質,但研究出的物質強度和外觀都和絲有很大差距,研究隊受到很大打擊。一位研究員卡羅瑟斯就索性研究起這失敗品的彈性,看它可以拉多長,沒想到拉出的長度可以環繞整個實驗室,最後誤打誤撞導致“尼龍”的誕生,改變了世界。他把原本的問題暫時擱著,保持開放及娛樂心態,用全新及獨特的視角看待事情,最終發現眼前的“黑猩猩”。
作者認為,大腦通常對想觀察的東西會出奇敏感,如飢餓時會很快發現哪裡有食物,因此在解決問題時可以利用大腦的特性,先把問題記在腦裡,但不需要費太大力氣尋找解決方案,大腦會無意識地在四周搜尋任何可行的解決方案。盡可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不要輕易接受第一個閃過的觀點,甚至可以將世界顛倒過來看,就會發現“黑猩猩”。
好喜歡這“黑猩猩”論點。想起之前替朋友找人遇上防火演習,原定計劃泡湯,當腦袋放空時,忽然靈光一現,可以利用防火演習找到目標。當時只能用“相信生命”原始力量來詮釋這件事,聽起來很玄,原來背後是如此科學。 這也可以解釋最近發生的一件事,當腦很擁擠很急時要擬一份資料,很不順暢。當腦袋放空後寫起來順暢許多,然後再擱著一天一夜,收集別人的意見後,又有新的觀點進來。
書裡有個小結,“我們探索、想像、變換不同視角,我們變得更獨特,我們幽默。結果“黑猩猩”聽到了你的笑聲,它走過來參加你的聚會。”看來常看周星星電影的人也能輕易發現“黑猩猩”,可惜我懂得太遲,腦袋太死板了。忽然好想研究大腦思維運作,本地有這學科嗎?
8/2/201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