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30, 2018

薩德

在神聖的日子,想介紹一本“神聖”的書。它一直都藏在書架陰暗處,見不得光。書是在大腦錯亂時買下,那時在學林書局一心想找存在主義的書看,就被這本《薩德大傳》所吸引。

大傳就是傳記,在沒有谷歌的年代,通過一本書就能認識哲學家的一生多寶貴,而且又800頁那麼厚可以看很久,符合我購書的條件,於是就買了。
薩德侯爵是十七世紀法國沒落貴族,年少時進入貴族學校,後來當軍官。他的私生活相當放蕩淫亂,婚後繼續更換情人,多次虐待妓女和家裡的男女傭人。
當時讀到他的淫亂,並沒有覺得什麼不妥,也許這是他前半生的經歷才造就後來的存在主義思想,於是繼續往下讀。後來進入法國大革命,他是支持推翻舊君主主義,但主張君主立憲制,不過在農民眼裡他依舊是傲慢自大的封建領主。暴亂餘波中,他被當政治囚犯關在監獄,後來被判精神問題關進精神病院。他被關時邊寫書邊亂搞,直到他寫信給妻子要她特製一個可以搞自己的工具,才恍然我買錯書了。

原來,我要買的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是沙特Sartre,不是薩德Sade,當時以為不同出版社有不一樣的人名譯音。這個嚴重的錯誤,不小心讓我認識這位大人物,這薩特是大家口裡SM的S。因為他的作品有大量性虐待情節,被認為是變態文學的創始者。SM原來是薩特主義(Sadism)與奧地利作家馬索赫主義(Masochism)的合稱。

書內李銀河寫的序文,還保留當年劃線標重點的痕跡,以前的我也未免過分認真看待他的思想。“自由歸根究底就是享受別人和被別人享受的自由”,“慈善,善意及一切被稱作美德的品質都不自然的,因為它幫助弱者存活比他應存活更長的時間,從而延緩自然的更新過程”,“社會讚賞美德,懲罰邪惡,實際上這兩者都不過是相同的物質因素的自然表現而已”。哇,超前衛的思想。

咳咳咳,以後提到SM時,記得要表現神聖,好歹薩特也是個文學家,也敢於揭露社會性事上的虛偽。(最後半句話是書背的評語)


Saturday, April 14, 2018

再想一下



這本書停停看看好幾回,被很多書插隊。內容有點深澀,引述的例子陌生沒產生共鳴,無法一口氣啃完。

書裏主要歸納人們在投資時做決策犯下的錯誤。有的接受樂觀和優越感假象而忽略了外部觀點、有的被定錨效應影響只聚焦在狹隘的焦點、有的太盲目相信專家意見而思維固守陳舊、還有的依賴立即情緒反應,而不是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結果作出中立的判斷,徒增風險。

在眾多影響判斷因素中,最醒腦的莫過於“光環效應”(halo effect)。當一間業績普通的公司忽然表現亮眼,受到很多的好評和追捧,放大了它的成功事跡,把公司的特質如卓越領導力、高瞻遠矚的策略、嚴格的財務管控等附加在公司成功之上,並建議其他公司也擁抱這些特質。
當它有一天回歸到過去的平均值或正常水平,旁觀者認為這些特質全都出錯了。事實上並非如此,公司依舊是同樣的人用著同樣的策略管理著同樣的業務,只是光環效應影響了人的認知。同樣的,業績忽然變差的公司總會被人放大其缺點,把其表現傾向極端化,被人唾棄,這時的光環效應成了反向指標。

書中引述研究結果,那些登上《富比世》和《財星》雜誌20年封面故事的公司,熱捧公司在文章發表2年內,異常報酬超過42%,經營績效慘淡公司投資報酬落後35%,但2年後,這些被批評的“爛公司”股票績效竟超越那些被贊揚的公司,超過30%。

光環效應用在其他領域也蠻貼切的,如在國內政治圈也可以看到誰頂著光環效應吃糊,誰被反面光環效應打壓。用在人際關系上也行,有光環的人如果有天作出與你意見相左的事或不小心踩到你的底線,光環效應消失後,你會失望甚至疏遠對方,事實上對方的特質由始至終都是如此,只是你當初沒看清。

有時,要看清事實作出好的判斷真不容易,除非我們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也許就如巴菲特爺爺說的,“You only find out who is swimming naked when the tide goes out.”(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誰在裸泳。)在好景時,是看不清這只股票到底好不好,只有在市場大跌時才知道哪只是潛力股。

最後引用作者的結論,在瞬息萬變的環境裏,沒有任何簡單公式可以確保成功,作出重要決定前,“再想一下”。

對,再想一下。


14/4/2018


《再想一下:好決策與關鍵思考術》

Thursday, April 05, 2018

戰勝心魔

這兩本書有強烈的對比,《我的職業是股東》剖析著每個投資策略的利與弊,其實一句話可以囊括,即沒有一種方法是保證完美及有效不踩到地雷。作者的結論:一切就像種在山上的樹苗,不用呵護備至,假以時日自然長出一片美麗森林。那麼佛系,看完後虛空,像吃完零食後不飽。

讀《賺錢再自然不過!》就像吃著一碗白飯,每翻幾頁就有很多值得反思的事出現,每個論點都想拍手叫好,才看不到三分一就覺得超飽足的。它分析在股票市場裡好幾種典型心理狀態及行為表現,解讀為何許多領域的專家高手一旦來到股市,不管多努力學各種技術,最終被市場打敗的背後原因。

繳過不少學費的我,至今仍覺得股市是想當迷人及具有挑戰性的地方,它是非常自由,什麼交易技巧,要幾時開始和結束交易,要高風險要保守,都自己決定,沒有人監管和規範,挺適合我。

書本提到的很多狀況我都經歷過,包括以為學再多的技巧就能打敗市場,後來我發現外在技巧不是仙丹,一進入非理性的市場很容易被打敗了,自怨自艾怨陷入迷局中,越交易越覺得自己面目可憎,內心匱乏得很。最後我在交易中發現自己內在問題,決定暫停。

作者認為,最高明的交易者不但甘冒風險,也學會接納與擁抱風險。交易失敗時可以認賠結束交易,在情感上絲毫不會難過(恐懼)。他們不會因為交易的固有風險,喪失紀律,專心或信心。大部分虧損不是技巧或市場知識不夠,而且你對錯誤,虧損的態度和信念,以及愉快時容易變魯莽的傾向。

對呀,我當時真的被心魔掌控了,賺了錢會扼腕沒有在高點結利,虧了錢就會怪美國怪公司怪業績怪大戶,很多的情緒湧現。這畫面是不是很熟悉,放眼周圍很多人總會怪伴侶不體貼,怪朋友沒義氣,怪顧客占自己便宜,怪公司刻薄,怪社會機制不公平,怪國家腐敗,怪地球為什麼不毀滅(這曾是我其中一個抱怨。抱怨完後,卻忘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為什麼沒有怪自己,你就是一切不如意的源頭呀。

記得《零極限》提過,你必須為所有直接或間接參與的事情負全責,因為這些事情為何不發生在別人身上,只有你狗屎好運遇上,那肯定跟你有關。這理論對很多人而言很荒謬,難道我被車子撞也要自己負責?我可以接受它的論點,因為你是自己世界裡的核心,世界怎麼運轉是透過你的心眼決定,肯定關你事。只是你沒察覺,可能你看很多意外新聞感到恐懼,可能你曾不小心讓別人感到害怕,最後這可怕的事發生了。

《賺》書作者以傑出運動員為例,他們總是抱著追求勝利的態度,能夠輕易超越錯誤繼續前進,而其他人卻容易陷入消極自我批評,後悔和自憐中。他認為要創造長期獲利,背後的原因是徹底改變態度,而不是像大部分人誤解以為要善於解讀市場。如果你怪市場背叛你,其實你是要別人為你負責,期望所有人滿意你的需要。醒醒,市場是中立的,你必須獨立學習怎麼從市場中獲得你想要的東西,這種學習過程重要的第一步是負起全部的絕對責任。你看,是不是和《零極限》的論調一樣。這道理放諸四海皆適用。

我覺得科技發達人腦發達,最不可靠的東西就是大腦。大腦最原始的本能被激活,就只想逃避痛苦,會自動過濾和扭曲我們接收的資訊,躲在自己的舒適圈,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別人最舒服,因為自己對人生每件事和行為負責是挺痛苦的事情。想起以前物質不多的年代,生活苦嗎?當然苦,但大家還是活得很快樂,因為腦專注在要改善生活條件和改變自己,沒放大外在條件。現在一切都倒轉,忽略自己的內在需要,把焦點放在外在,以為改變了外在條件就可以歡天喜地。

有些人說,做人要往前看,不要一直回頭望,不要被過去的事牽絆。我覺得這想法只對了一半,我常回望過去,目的是從中找出自己的問題和可取之處(也有可能是要記仇),才能不斷調正到更好的頻率前進。不然五年十年後保持舊思維繼續抱怨,那不是白活了。就像塞車,以前覺得很痛苦,還要找廁所救急,換了想法,現在卻覺得不錯可以多聽幾首歌看窗外的風景。

書還沒看完,還沒掌握戰勝心魔的心法。現在雨停了太陽出來,第一個要戰勝的心魔是不要再按手機,該穿上鞋子去公園走路。